陆天明封笔之作《沿途》出版 陆川:想亲手把父亲的作品影视化

大皖新闻讯   暌违六年,陆天明封笔之作“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沿途》近日由人文社出版。在这部最新长篇力作中,第一部《幸存者》中的那些有志青年走出西北荒原、莽莽农场,人生地图徐徐展开。《沿途》新书分享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著名导演、编剧陆川等为陆天明站台,活动在全网线上直播。

陆天明

陆天明和安徽颇有渊源,他十四岁离家,主动去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后因病返沪,病愈后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十二岁开始写作,到如今已届八十高龄,长久以来,陆天明致力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沿途》是他少有的以自身经历为依据、用文学的方式有分寸地表达出来的作品,可以说与作者本人的生命轨迹水乳交融。

陆天明曾因一部四幕话剧《扬帆万里》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全家被破格从新疆调至北京;他曾顶着重重压力写出反腐剧作《苍天在上》,收视率最高达39%,成为万人空巷的国民现象级作品;他与张平、周梅森并称为中国反腐写作的“三驾马车”。

谈到《沿途》的创作初衷时,陆天明表示,所有作家往往第一部处女作是写自己,其实他的第一部也是写自己,《桑那高地的太阳》就有他自己的经历和影子。但作为一个写作者,其写作要体现中国伟大的时代变革,去观察、反映、再现变革,所以陆天明笔下广涉经济、反腐、军事等各种题材。为什么《沿途》又回到了写自己?陆天明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这代人对这个时代是“有话要说”的,他们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这种经历可能是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作家梁晓声

陆天明的经历,和梁晓声有重叠,关于《沿途》,梁晓声表示,他看的时候代入感很强,这些人物都是他真实接触过的,这代人曾经有过一种特殊的、弥足珍贵的关系。“《沿途》不但使我们了解到当年一批上海知青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他们思想成熟的过程。”对于书中的年轻人,梁晓声认为,这种“纯理想主义”是1949年以前那批为国家命运敢于献身的青年们的信仰的延续,理想主义是青年的本质。他认为,陆天明的知青小说与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有相似的地方。

一个是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一部部激荡心灵的作品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一个是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电影《可可西里》的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陆天明和陆川,在不同领域用作品代言社会和人生的父子。谈到父亲陆天明创作的《沿途》时,陆川也谈了自己对于父辈的经历与创作的看法:“在那时候你看到他们的作品扑面而至,每一本杂志里面几乎都有振聋发聩的作品。在那段时间,你会觉得文学创作集体的呐喊。而我确实很有幸经历那个文学的黄金期。”此外,他还提到了自己与父亲的一个“心结”:“他写得特别好的电视剧一部没找我拍,他太能做主了。但是他的书我都读过,我非常认真地读,我心中有一个特别想把它们电影化的片单,比如刚才我反复提的《桑那高地的太阳》,我可能会把这里面的谢平跟《沿途》的谢平糅在一起。”

对于反复出现的人物“谢平”,陆川认为,有很多父亲想表达的东西、他的人生的起伏,都通过“谢平”表达出来了。“我之前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反复写一个人物,或者说写一段往事,或者在几本书的主人公都用一个人物,但到现在我有一种感觉,其实每个创作者心里都会有一个母题终极表达,谢平可能是我父亲内心的一个终极表达。”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徐海燕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