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货经过多次分拣,滤去一些残渣。
工人在制作花生糖。
陶明亮说,那时候每到农闲时节,陶姓村民三三两两结伴挑着笆斗到柘皋镇,购买当地产的圆糯米回来制作“糖食”,村里的能工巧匠在添加各种材料后能做出“欢团”“花生糖”“芝麻糖”“生姜糖”等小吃。
高温下,花生糖要在几分钟内完成塑形和切块。
冷却后的花生糖味道非常好。
然而村里公认做得最好的是陶友全,“陶友全是我曾祖父,他做的糖食供不应求,最受欢迎。” 陶明亮说,后来曾祖父就在夏阁镇街上租了个铺面,专做“糖食”生意。为了图个吉祥,上世纪20年代末,家里人打出了“陶永祥”的招牌,陶家“糖食”“炒货”生意红红火火,尤其是逢年过节,四里八乡都要来店里抢购。抗日战争期间,陶有全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舒城新梅镇投奔亲戚,为生计重操旧业,继续制作“糖食”“炒货”。上世纪50年代,因兴修水利,新梅镇整体搬迁,陶家也由此分出三支:老大去了老家巢县;老三留在舒城;老二则辗转来到合肥,在城东(现淮河路步行街附近)开始炒瓜子、花生,熬糖做“糖食”。至今附近老街坊仍记得,过年时节陶家的“欢团”俏销,需要赶早排队去买。
20世纪80年代初,因城市改造,陶家得以在城隍庙一条街购得一门面,“陶永祥”招牌再次出山。后来又成立了“陶永祥炒货有限公司”,由“陶永祥”第三代传人陶维勇领衔。
陶明亮说,父亲陶维勇在挖掘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经营的“糖食”“炒货”品种多达二三十个,尤其是花生酥、奶油花生米、生姜糖等深受人们欢迎。炒货店不仅是陶家几代人传承制作技艺的结晶,也最能勾起合肥老一辈人的“乡愁”。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刘玉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