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2年前,因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加拿大人Allan来到了中国——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12年。在合肥八中国际部见到Allan时,他刚结束下午的第一节课,坐在办公桌前看书。他说,知道教师节就要到了,自己在中国已经过了十多个教师节,虽然也收到过很多贺卡和信件,但今年学生们会写什么内容,他还是有些期待和好奇。在他看来,尊重和平等是师生之间最佳的粘合剂。
“旅行”持续了十二年
“为什么来中国?这个问题我的大学学生和高中学生都曾经问过。其实不是我选择了中国,而是中国选择了我。”Allan说。
在来中国之前,Allan在加拿大从事教育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中国旅游,被这个陌生国度的风土人情吸引,于是产生了到中国来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Allan给自己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这场旅行持续的时间有点长——转眼已经12年了。
和很多外教的经历一样,Allan在中国最早的一份工作是从外语培训机构做起的。2006年,他同时应聘了印度尼西亚和合肥的工作,一番比较后他最终选择留在了合肥。最初,Allan在一家机构担任英语外教老师,不过因为他的专业是历史,还有硕士学历,在这里他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多大的发挥余地。2008年,他应聘到合肥工业大学任教,教授学生美国历史和文学等课程。这段时间的教学经历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和学生们讨论文学和人生,一直到现在,依然有毕业的学生会给他发短信或者电子邮件聊聊近况。
2013年,合肥八中招聘外教老师,综合考虑后,Allan又来到这里任教。
当老师有了“优越感”
“第一次走进合肥八中,就被学校的规模惊住了,这是中加两国基础教育上最大的不同。”Allan说,加拿大的高中规模都不大,一般也就四五百个学生,而合肥八中有将近6000名学生。此外,中国家长和学生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看重,也让他感触颇深。“我是到了中国之后才知道教师还有节日,在我们那儿是没有教师节的,师生关系和中国也不一样。”他说,在加拿大和美国,老师的角色只限于学校期间,学生一旦毕业了,师生关系就终结了。所以当他收到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给他发来的短信,既惊讶又感动。即使离开大学已经5年,每到节日,一些当年教过的学生依然会发来祝福。
“教师节给我的印象就是很多的祝福、卡片和鲜花。”Allan说,自己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收到卡片时的心情,那是一张手绘的小卡片,上面用中英文写了教师节快乐的话,说很喜欢自己的课,当时他有些能理解中国教师的成就感了。在中国这些年,每年教师节和圣诞节Allan都会收到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各种祝福,“中国的整体氛围对教师是尊重的,教师节更是强化了这种氛围。现在我出去向别人介绍自己,都直接说是合肥八中的老师,大家听到了都会说‘很好’,我现在都有一种‘优越感’。”Allan开玩笑道,这是以前在加拿大无法感受到的。
师生间应“尊重平等”
采访途中,当听到记者说“尊师重教”四个字时,原本等着翻译的Allan立刻点点头,用中文说“尊重”。为了确认自己没说错,他又点开手机查了一下。Allan说,这是自己会的为数不多的中文词汇之一。
“我希望我和学生们之间是彼此尊重的,这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Allan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就是“尊重、平等”。在他的课堂上,他希望学生能尊重他的专业知识,并能有所收获。但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质疑自己。
不过,有时候Allan也会有些困扰和头疼,“我感觉孩子们更听中国老师的话,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更乖一些。”Allan说,所以他有时也会向中国老师讨教课堂管理的办法。
如今,Allan一周平均要上16节课,课后批改作业,晚上备课,平时还担任国际象棋的指导老师。课外,他已经融入到合肥普通市民的生活中,会在炎热的夏夜去尝试烧烤、小龙虾和啤酒;会在周末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感受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他说,自己已经两年多时间没有回加拿大了,合肥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而他也非常享受在这里当老师的日子。
张辰星 刘晓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晓嵘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