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两会”上,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成为热门话题。安徽作为长三角的一员,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新道路,产业新城综合开发PPP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这是2019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区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区域能否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诸多困难中破局,发展产业成为许多地方的首要目标。
在安徽舒城,由华夏幸福运营的舒城产业新城已经初具规模,自2016年2月与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政府签约以来,通过政企合作的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从规划设计、基础建设、集群招商再到产业服务,短短三年之间,一座充满生机的产业新城已初露新颜。
在舒城产业新城建设之初,华夏幸福引入世界顶尖的规划团队给了它“长江科技转化中枢、合肥文化休闲高地”的发展定位,同时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的引进上下功夫。截至目前,产业新城累计签约三十余家项目,包括新型显示模组项目在内的仪佳光电、远信、全振等一大批产业项目进度喜人。电子信息产业园、精密电子产业港两大现代化园区即将交付,区域发展提速升级。同时,舒城产业新城的建设速度持续加快。围绕产业新城轴心迎宾大道,11条道路拉开城市交通格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路网系统已经初具雏形。
事实上,在2019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被写入其中。“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而舒城产业新城的发展定位与其不谋而合。而在合肥投资蓝海的长丰县,借势合肥能级跃升、东北产业大走廊,围绕合肥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加速先进要素对接,长丰产业新城聚焦打造光电显示、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四大产业集群。2018年,产业新城累计签约项目8个。在肥东,随着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肥东机器人小镇将吸引更多知名企业的关注,未来有望形成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态势,打造合肥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新高地。
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PPP模式为何能够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对此,华夏幸福执行总裁张书峰认为,产业新城PPP模式运用市场化机制,补齐了都市圈外圈层的县域在资金、人才、产业、机制上的短板,通过为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量身打造有魅力、有吸引力的现代一流的城市环境、科技环境、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能够实现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真正为县域创造美好生活。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孕育出的中国生、中国长的创新模式,产业新城PPP模式是我国PPP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更是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对破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瓶颈,补齐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短板,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会看安徽,自2016年初进入安徽以来,华夏幸福围绕合肥都市圈进行布局,因地制宜为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为各自所在的县域注入加速崛起的动能,助推着环合肥区域发展提速升级。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舒城、长丰、肥东等区域落地,产业集聚和新兴城市发展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未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产业新城必将为当地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能。
“我们将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通过打造先进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张书峰表示。(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