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连续刊发记者从基层一线发回的报道,贴近火热生活、走进群众心坎,讲述发生在江淮大地的百姓故事、小康故事。在充满温度与感动的小康故事里,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6 月28 日中午,小雨,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青阳路“一品香”面馆,就餐的顾客排起了长队。这是一家开了15年的面馆,面馆老板叫马传洲,今年42 岁,宿州萧县人。在很多街坊心里,这里充满回忆,镌刻着青春。有人每天打卡般到店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有人在外求学或工作,回来了也要回味这熟悉的味道。从2005 年到2020 年,从老家生意失败到合肥开面馆重谋出路,对马传洲来说,“千锤百炼”只为一碗面,但是所有辛苦和付出都很值得,因为小康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6月28日中午,在合肥市青阳路“一品香”面馆,店主马传洲在给顾客送面。
在老家生意受挫,到合肥谋出路
原本马传洲在老家萧县经营一家建材店,然而2004 年,店里积压了很多货,卖不出去。马传洲回忆,那时因为生意惨淡,家里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时女儿上幼儿园,儿子不到一周岁,老婆也没有工作,一家人总得想办法生活。”马传洲的妻舅在合肥一家面馆打工,因此他产生了开面馆的想法。
2005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马传洲夫妇从萧县来到了合肥,与妻舅夫妇俩在合肥安居苑东村门口开了“一品香”面馆。这位过去从不会做面的北方汉子,开始学做拉面、宽面、龙须面。虽然他是老板,但是为了节省开支,面馆没有请帮工,什么活都要自己干。
“面馆一日三餐都经营,我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买菜、熬汤、择菜、洗碗……什么活都干。”马传洲说,可能不了解合肥人的口味,第一年面馆生意并不好,“四个人起早贪黑忙一年,面馆收益大约4 万元,“钱难赚,顾客也是众口难调,咸了淡了,面条软了硬了,都有人说,我就一次次跟人解释。”面馆生意受挫,继续在合肥谋生的想法也动摇了。“从老家出来不容易,要不要继续干下去,我也很矛盾。”马传洲说,但是如果就这样放弃了,他不甘心。
起早贪黑不怕苦,用良心做好面
怎样让自家面馆富有特色,又适合合肥人的口味?2006年,马传洲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起了面。
他不仅求教来吃面的顾客,还瞄向了外面口碑好的老面馆,“人家生意好是有原因的,是肉好还是面好?我就以学习的态度去吃面。”
他梳理了合肥口碑好的老面馆,一家家吃。回来后,调制自家汤料、牛肉和面。
他对面的做法要求极高,比如纤细的龙须面要带上更多的汤汁,味道浓郁,劲道细长。宽面要宽而有劲,口感厚实,“滋溜”起来特别有味。汤头要精心熬制,厚切的红烧牛肉软烂却不失嚼劲,不干不柴。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马传洲就起床赶早,骑着电动车到菜市场买菜,一包包大蒜、青菜、香菜和新鲜牛肉从菜市场拉回店里。
有人告诉他,用冻牛肉更省钱,但被他拒绝了。“不欺同行,不欺顾客,我用良心做好每一碗面,真材实料求发展。”马传洲说。从清晨5 点到深夜11 点,每天忙不完的活,说不出来的辛苦。从第二年开始,马传洲的面馆生意变好,一天卖300碗不在话下,这一年面馆赚了20 多万元。
“越挫越勇,不断努力。生意好了,我们也有了信心。”马传洲笑着说。
马传洲把热腾腾的牛肉面端给顾客。
一天卖出800碗面,靠奋斗奔小康
“大蒜、青菜、香菜要二十斤,牛肉100 多斤。”从电动车到面包车,15 年里,购买食材依然是马传洲“包干”的活,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是最深刻的记忆。
马传洲说,每天干十几个小时,“千锤百炼”只为这一碗面。宁愿一人吃千次,不愿千人吃一次。
面馆的口碑逐渐传播开来,生意蒸蒸日上。每天前来吃面的顾客络绎不绝,店里的桌子都不够用。即使等位时间不短,吃面的顾客都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
2018 年,马传洲夫妇将面馆搬至马路对面的青阳路美食一条街上,租了一家上下两层的店铺。每天店里至少要和200 斤面粉,800 至1000 碗面从后厨来到店面与食客相遇。原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合肥创业的马传洲,如今在合肥买了三套房,带着一家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今年老大已经上大学了,老二在上高一,我们感到很幸福。”马传洲感慨道,他从老家到合肥,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所以一定要回馈社会。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为社区捐赠了防疫口罩与消毒药水,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从2005 年到2020 年,马传洲夫妻俩脚踏实地,用坚持和奋斗在合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眼里,“小康”就是“国泰民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以后会继续用良心做好面,把面馆再开20 年、50 年,甚至更长久。
朱琛琛 王洁 胡小颖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赵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