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男孩高考超过本科线156分 父亲陪其跑步练读英语;曾因摔伤住院想过休学但未放弃

大皖新闻讯  从年幼时双耳听力障碍,到如今考出617分的高考成绩,18岁的张博闻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2岁时,年幼的张博闻离家前往合肥,没有父母的陪伴在外进行语训两年;因为听力影响英语学习,父亲每天早上陪他跑步并练读英语;高二意外摔伤住院,曾心灰意冷想过休学,但看励志话语没有放弃。张博闻说,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张博闻和父母合影。(受访者供图)

听力障碍佩戴人工耳蜗,两岁离家在外进行语训

今年18岁的张博闻是一名听障少年,家住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浸堰村。张博闻家里有四口人,母亲在家务农,姐姐在读大学,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父亲在老家维修电器。

2007年,张博闻出生,其母李帮勤回忆,儿子6个多月时,除了不说话外,日常也有不一样的表现,“比如在他后面摇动拨浪鼓,他都不回头。”

发现异常情况后,李帮勤夫妇带着孩子前往合肥的医院检查。“两只耳朵听力很低。”李帮勤说,听到检查结果后,她晕过去了,“天都塌下来了,怎么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们给孩子装上了助听器。“戴了六个月,我们发现他对声音方面有一定的感知,但还不开口讲话。”李帮勤说,于是她再次去医院,医生说可以给孩子植入人工耳蜗,但是大约20万的费用让李帮勤夫妇犯了难。

好在最后在各方帮助下,2009年,张博闻成功做了人工耳蜗。

三个月后,不到两岁的张博闻就来到了合肥一家语言康复中心。在这里,他度过长达2年的语训时光。

那时,每隔半个月,李帮勤从六安老家乘坐大巴车前往合肥,带着奶粉以及生活用品,“每次从合肥离开,我要等他睡着偷偷走,不然他会哭很久。”

付出得到了回报。“他在合肥语训三个月后,学校正好带着孩子们来六安春游。”李帮勤说,孩子在一处景点突然说:“妈妈你看!”李帮勤十分激动。

2011年底,从合肥语训结束后,张博闻回到了六安老家。

父亲每天陪跑练读英语,克服听力困难提前到校早读

“从合肥回来后孩子基本可以正常与人沟通,于是我们就给他找幼儿园,希望他能接受好的教育。”张博闻的父亲张德军告诉记者,在他们心里,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读书,所以没有考虑让孩子去特殊学校。

十多年的求学之路,对于张博闻而言并不容易。

小时候的张博闻在练习书法。(受访者供图)

上课时如果老师将话筒拿掉,或者学生讲话声音大,张博闻就听不清楚老师讲课内容。为了克服听力影响,张博闻会尽量多看多记笔记,课后再研究,或者和同学老师交流。每天清晨,他会提前10分钟去教室早读,戴着人工耳蜗坐在座位上反复背诵阅读。

英语科目是张博闻觉得最难的一门学科。“语言学习讲究听说读写。”张博闻坦言,听力受限直接影响后续的读和写能力。到了初中,学习节奏加快,学习英语对他而言更加吃力,“我把听和读跳过去了,平时就是写,但是这样对英语考试听力部分会有影响。”

张德军也发现儿子英语学习方面的困难。为此他从网上买了英语音标卡片,每天早上陪着儿子跑步歇息途中,带着孩子读英语,“他读我听,有不对的地方纠正他,我高中还是英语课代表,学习挺好的。”张德军笑着说。

曾因摔伤住院想过休学,一遍遍看励志标语不放弃

张博闻说,高二上学期一次体育课他意外摔伤,住院手术前后共38天没有去学校上课,“落下很多课程,当时觉得自己赶不上了,心里有点心灰意冷,产生了休学一年的打算。”

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他放弃了这个想法。“父亲一直劝我,让我去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他回忆道,当时做完手术第一次回到学校,到了班级门口,犹豫是否进去,“但是同学和我打招呼,关心我,使我有勇气迈进那个门。”

高二那年意外摔伤,张博闻出院回家后暂时不能久坐,只能趴在床上写作业。(受访者供图)

“落下很多课程,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去问老师。”张博闻说,他自己在网上看网课,有不懂的内容就去问同学和老师,利用中午和晚上的空档时间去学习。

“因为做手术,他坐不了,只能躺着,所以刚开始回学校那段时间他带着椅子,躺在椅子听课。那半年时间他不敢考试,怕自己成绩落后。”张德军说。

“挑战就是机会,突破就是成长”“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在张博闻家中,记者看到墙壁张贴着鼓励性的标语。

“高考前的几次联考,我的分数起起伏伏很大,爸爸找了励志话语,鼓励我。”张博闻告诉记者,除了张贴在墙上的标语外,父亲还手写了有些话语:“莫生气,不急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自信、潇洒、做自己”……记者看到,一张张纸条上,工整地写着一些励志文字。

李德军告诉记者,作为父亲,他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心态,“我通过这种方式给他打气,将这些话写下来贴在他的房间,每天让他看一眼。”

张博闻父亲写给他的励志文字。 余康生 /摄

今年高考,张博闻考出超过本科线156分的好成绩。对于这个成绩,父母也十分高兴。

其实在张博闻心中,一直有学医的想法。他希望可以攻克听力障碍的问题,不用再戴着人工耳蜗,“我还是想要妈妈给我的耳朵。”

这些年,父母对他的关心和付出,张博闻都记在心里。张博闻向记者回忆,小时候他曾看到爸爸受伤,他感受害怕和难过。他告诉记者,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承担家庭的责任,“等父母老了,我希望能成为这个家里的顶梁柱。”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编辑  许大鹏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