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合肥新闻

【庆丰收 迎小康】肥东农民金秋时节迎丰收 颗粒归仓笑开颜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9 月22 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至,眼下江淮大地硕果累累,秋收工作正在全省各地陆续展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日起,本报开设“庆丰收迎小康”栏目,将集中推出一批新闻报道,展现广大农民庆丰收的喜悦景象,反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风貌。

在肥东县八斗镇一个家庭农场,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秋分将至,肥东县八斗镇王汉如家庭农场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眼下正值再生稻头茬稻收割的季节,在肥东县大力推广的再生稻种植区,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加紧收割,喜迎丰收。

近年来,肥东县为加快推进稻米产业绿色发展,增加绿色稻谷供给和农民种稻收益,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加工引领等措施,在再生稻适宜区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据介绍,种植再生稻在头茬稻收割完成后,只需给水稻灌水施肥就能静候第二季收获,可大幅提高产量,而且再生稻头茬稻较常规水稻要早熟近一个月时间,新米能够提前上市。通过推广再生稻种植,肥东县扩大“一种两收”示范效益,推行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生产。

与此同时,在我省其他地方,秋收也在陆续开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特别是梅雨期,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我省农业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99.24 亿元。据省应急管理厅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815.56 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159.32 万亩、绝收面积583.76 万亩。灾情发生后,我省及时发布灾后作物生产恢复技术方案,统筹调配各类农资,通过加强灾后田管和技术指导、科学排涝降渍等措施帮助农民“补改种”,最大限度稳定农业生产。

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今年我省早稻种植面积255.45 万亩,比上年增加8.55 万亩,产量91.2 万吨,比上年降低9.8 万吨。而据农情调度,全省一季稻面积3253.6 万亩,与去年相当。受到育秧期干旱和长时间梅雨季影响,一季稻抽穗后呈现穗数多、穗粒少的情况。全省双季晚稻主移栽期较常年推迟7 天左右,播栽面积约273.2 万亩,比去年增加16.5 万亩。根据对20 个苗情监测县(市、区)579.81 万亩大豆监测调查,当前我省处在鼓粒期的大豆占97.6%,进入结荚鼓粒期的大豆占2.4%,分别较上年减少0.6 个百分点、增加0.6 个百分点。在地玉米平均百粒重13 克,比去年减少1.8克,比常年(近3年平均值15.8克)减少2.8克。

经受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冲击,今年的收成显得格外宝贵。当前,全省农业生产将抓好秋粮田管作为主要任务,各地已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分区分类搞好精准指导服务,努力实现无灾田块多增产,轻灾田块不减产,重灾田块少减产,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并确保颗粒归仓。

李群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记者胡霞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