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5月28日,记者从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该局组织起草了《合肥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技术导则》),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此次《技术导则》以全域全要素引导管控为措施,突出合肥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合肥市域范围内,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编制村庄规划需遵守本导则。
“一户一宅”严格控制农村宅基地规模
《技术导则》指出,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合肥市严格控制农村宅基用地规模。新增农村宅基用地向规划建设的居民点集中。对于人口流出的村庄,应以减量为主,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农村宅基用地。
宅基地严格落实“一户一宅”政策,宅基用地面积按照下列标准执行:城郊、农村集镇和圩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岗地和丘陵(山区)地区,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过300平方米。且要明确选址要求和宅基用地范围。
农村住房一般以2层为主,不宜超过3层。对于原址改建、新建住房,要满足宅基用地面积执行标准。
搬迁撤并类自然村不得强迫农民“上楼”
根据《技术导则》,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强化村民主体和村党组织、村委会主导,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群策群力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对搬迁撤并类自然村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迫农民“上楼”,在搬迁安置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实施搬迁撤并,对实施搬迁后的自然村限期拆除复垦
新建居民点应按“统一规划、统一配套”方式集中建设。避免沿公路两侧单排布置的“骑路”建房及排列单调呆板的“兵营式”布局。
鼓励建设具有合肥特征的乡村建筑风貌
《技术导则》专门提到特定文化片区引导,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资源的村庄应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鼓励将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传统风貌建筑、农业遗产等保护范围一并纳入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
尤其是具有革命战争与革命活动场地、将帅故居、改革开放创新地等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精神的村庄片区。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加大区域红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对红色歌谣、红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创新探索“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村庄风貌应体现乡土特色、时代特征和工匠精神遵循多样性、本土化、经济性的原则,结合“环湖、近城、岭上、岗中”的空间特征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加强村庄整体风貌指引。
建筑风貌充分挖掘合肥村庄建筑特色,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引导建筑风貌管控与建设。通过大师领衔、优秀建筑师和设计师参与,创新乡村建筑样式,做好传统特色元素的建筑表达,形成具有合肥特征的乡村建筑风貌。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星级记者 徐琪琪
编辑:唐恒钢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