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在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内,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经过多年探索与深耕,目前已培育科技企业100余家。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该院院长于振中向记者分享了他从在外求学、打拼多年后到选择“还巢”的经历。
深耕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
于振中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的他,对机械设计兴致颇高。在家人眼中,于振中学习很自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1999年,于振中顺利考上国内一所知名大学,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他的专业始终和机器人相关。
大学时期,于振中就参与了多个重点工业项目的研发。2008年,于振中重点参与了一家国有企业的大型多自由度高温喷印设备研制项目,“这是一套填补国内空白,有望实现国产替代的智能化设备,项目周期内整个人很兴奋。“于振中回忆,设备研发需要经常往返几个城市之间,尽管时值寒冬,但那份执着让他忘记了室外的严寒和奔波的辛劳。
曾工作过的高校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于振中在大学期间师从国内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和赵杰教授。2018年,于振中应邀赴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继续深耕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回忆求学时期的经历,于振中对一个个重点科研项目如数家珍。
深受合肥”科创名片”吸引
“我们最初创业的时候,哪有现在这样的氛围。”于振中回忆,当初学校很多博士生的研究成果都留在了实验室。在外打拼多年后,从2016年开始,于振中带领团队,在合肥展开了搭建平台打通科研端与产业端的探索。
于振中说,他是安徽人,合肥是创新高地,“是返乡,也是奔着科创这张靓丽名片。”于振中直言,是合肥的科创基因吸引了他。而合肥经开区所拥有的制造业基础,优越的营商环境,更是为打通研用探索提供了最好的“试验田”。
合肥智能科技园
这块“试验田”在2016年播下了种子。当年7月,第一期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合肥签订,8月,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注册成立,落户合肥经开区。同年,智能科技园启动建设。
“一切都是新的。”于振中回忆,依托园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潜心应用技术创新与科创项目培育,对于创业企业和团队来说,他们也拿出决心和信心。
育就科创“新丛林”
大皖新闻记者获悉,历经八年深耕,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聚焦机器人行业,探索实践一套成果转化的打法,即“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发展模式。三个板块环环相扣,源于技术,面向产业,以成果转化打通供需产业链条。新技术、新产品获得首批客户验证后,研究院随即通过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项目公司化运营。
为有效缓解孵化公司初期现金流压力,研究院发起设立了自有基金并与政府基金、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建立资本合作,先后帮助哈工轩辕、领云科技等17个项目公司获得市场化融资。
会议讨论中(受访者供图)
缺资金,有融资服务;缺人才,有人资助力;缺原材料,有供应链支持。在研究院,“一站式”科创赋能体系,全面匹配人才、技术、资金、营销等创业要素,深度赋能,全程“陪跑”,加速创业项目产业化发展。院长于振中为了全身心投入,辞去了学校的教授职务,带领全职化团队矢志造就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该院现已培育科技企业1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累计产值规模达到60余亿元,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稳铸人才“强磁场”
“从首席科学家到一线工程师,合肥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于振中院长对大皖新闻记者说,从最初的十几人,上百人到如今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及产业人才1500余人,这是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8年时间的人才引进成果。记者了解到,最初来自江南大学等高校的一批研究生、本科生,相当一部分人都留了下来,现已成为研究院研发部及其转化公司的核心骨干力量。
发言中的于振中(受访者供图)
从哈尔滨到无锡,再到合肥,于振中说,现在每年不光在安徽一些高校招人,也会去省外的大学招人。人才引进来,也有人才流出去,培育的一些科技企业在无锡等地设立分部,吸引人才前往,形成人才双向奔赴的局面。
于振中表示,将聚焦“机器人+X”科创产业体系,深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不断拓展招引、培育能力,让研发与应用之间对接得更紧密、转化得更顺畅,发挥这块“试验田”更大的作用。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摄影报道 通讯员 沈亮
编辑 许大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