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区域协同、完善一体化机制体制、共同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升长三角安全发展能力……1月21日,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了解到,2024年,安徽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推进“五项重点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
携手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
创新方面,深化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累计与沪苏浙立项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90项。全省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沪苏浙共享共用,与沪苏浙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
芜湖还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苏州、嘉兴等地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推进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全球开服。
合肥每天开往沪宁杭高铁接近300对
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7+3”合作园区落地项目超过300个。省际毗邻地区合作提质升级,宁滁、宁马新型功能区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75个。
2024年,长三角高铁“超级大环线”开通运营,沿江高铁全面开工建设,目前每天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有94对、到南京121对、到杭州82对。
“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
公共服务方面,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扩大到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扩大到176项。与沪苏浙合作共建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签约建设,积极探索异地养老新模式。
沪皖率先建立跨省利益共享机制
安徽还参与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安徽联动发展区。另外,合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全年开行班列909列。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长三角全域实施,并延长至240小时。
沪皖还以六松现代产业园为试点,率先探索建立跨省利益共享机制。沿江各港口与洋山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三省一市共同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地方标准,累计联合发布区域性地方标准28项。
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区、皖南—浙西—浙南山区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推进。
江苏、浙江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也逐步推进。同时,深化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皖苏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约实施。
湖州、丽水、黄山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安徽广德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
810万户皖企登上长三角征信链平台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2024年安徽省累计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999场,惠及企业2.34万家。
三省一市签订互济合作协议,实现长三角区域电力合作全覆盖。并协同构建区域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开展跨区域重大风险个案处置和大型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排查移交非法集资风险线索。用好长三角征信链平台,安徽省上链企业810万户。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通讯员 黄津润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