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安徽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蒋建国日前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畅聊一个安徽北方人与黄梅戏结缘、共进,40余年初心不改的历程。蒋建国表示,自己所有的荣誉来自它,而自己一辈子集中精力也只干了一件事:黄梅戏。
文艺骨干偶然入“梅园”
蒋建国
徽派:您是北方人,然后从事的是黄梅戏。和黄梅戏有着怎样的缘分?
蒋建国:我祖籍是北方,和古井一直都有很深的缘分,一直也有深度的合作。我母亲是蚌埠人,算起来也是北方,我接触黄梅戏确实有一定的偶然性。我踏入黄梅戏行当已经整整43年,马上就44年了,艺校5年,黄梅戏剧院39个年头。其实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传统戏和传统剧目很少有机会看得到,我从小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我家在黄梅戏剧团一墙之隔的建设厅,经常和小哥哥小姐姐去剧院玩儿,滚铁环,官兵捉强盗,偶尔能听到排练场的动静。一直到1975年上半年,我当时在南门小学上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的音乐老师郭老师,非常好的一个老师,他说省艺术学校在招生,问我可愿意去。我就去了,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最后我被艺校黄梅戏表演专业戏曲科录取了。
徽派:您当时在学校应该也是文艺骨干吧。
蒋建国:在学校经常参加文艺演出,唱歌诗朗诵,那时候学生都要上山下乡,考取艺校还是很不容易的,不亚于现在考取重点大学985,因为学校是供给制,包吃包住,一个月有18块钱生活费,这个在当时是不菲的待遇。一切都是非常偶然的前提下,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今年我五十多岁,这么长时间就集中精力干了一件事,我喜欢的事业,黄梅戏。
蒋建国舞台剧照(受访者供图)
徽派:刚进艺校时对黄梅戏有概念吗?
蒋建国:那是文革以后安徽省艺术学校首次开办这个黄梅戏专业,应该说艺校五年的生活让人刻骨铭心,走到今天,艺校的五年给我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全心全意在教,学生尽心尽力在学,一心一意把专业弄好,老师非常优秀出色,有一拨北京来的老艺术家,很多是从事京剧艺术的老前辈,还有很多本土资深的教师,都是恩师,丁紫臣,丁俊美啦,他们把我们领入了这个领域和舞台。包括我们同学的友情,也很深厚,到现在隔三差五还聚会。黄梅戏“五朵金花”都是我的同学,那个年代风气非常好,社会来的干扰诱惑比较少,为我们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徽派:黄梅戏算是地方戏种,口音这块儿改起来困难吗?
蒋建国:一点点学呗。旋律啊曲牌啊身段啦,都是一点一滴从头开始学,安庆话我也不会说,“做么事啊”,这些都是安庆方言,耳濡目染慢慢感受。这个学校是综合类艺术院校,艺术走向还是比较博采众长的,为未来的艺术呈现有一个指引,比较贴近生活。安庆话也是安庆的官话,一个剧目要推广和流传,被更多观众喜爱,语言要接近普通话,更准确说黄梅戏的咬字发音就是安庆官话。
跑龙套见证“五朵金花”
徽派访谈现场
徽派:那段时间黄梅戏应该步入另一段辉煌期了,包括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
蒋建国:是的,我13岁进艺校,五朵金花是我们毕业以后了。80年毕业,分到省黄10位同学,5男5女,后来我们去香港演出非常成功,一炮打响,这样一批青春靓丽光彩夺目的演员,媒体给予了“五朵金花”的美誉。“五朵金花”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上是值得人们关注总结赞美的话题,相比之下我们五个男同学,你说怎么比喻呢?黄梅戏的艺术样式和风格,还是女性角色见长,有它的特殊性。《天仙配》《女驸马》《龙女》《孟姜女》,艺术走向相对而言,男演员的机会和表达空间还是有局限,没人记得我们男生了。当年我们五个男生,目前还在黄梅戏舞台上从事戏曲表演的还有三位,有一个去了湖北,一个和我在坚守在安徽。
徽派:那时正当年少,心里有不服气么?作为演员肯定都想站在舞台中间。
蒋建国:没有不服气,但应该说有相当的压力。因为马兰、吴琼、吴亚玲进了剧团之后,86年之后我们改叫黄梅戏剧院,她们很快有了成果,有了成功人物的演绎。男孩子确实开枝晚一些,机会少一些,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争取更多上台的机会。之前唐跃先生书里写了,我们跑龙套,装台拆台,做一些与演出有关又无关的工作,没有更多在舞台上更充分的表达,就这样五六年后,情况才逐步得到一些改善。
蒋建国吴亚玲舞台照(受访者供图)
徽派:憋着一口气,也没说想要放弃?
蒋建国:这么些年,什么在支撑着我们坚守,什么推动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想那就是初心吧,发自内心喜爱这门艺术。艺校五年教导,对黄梅戏有了一些认识和感情,到了省黄以后我们获得好的传承,感染更深刻。我来的时候,王少舫先生还健在,非常荣幸亲身感受到艺术大师在舞台上的严谨,生活里的简朴。潘璟琍老师,我们这帮中年演员有一些美好的回忆,还有一些的好习惯,那都是收到他们的言传身教,今天我们有这个义务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热爱事业热爱剧院热爱同事,排除了很多杂念,我们的荣誉成就都离不开三个字——黄梅戏。
徽派:大师们是不是很严格,平常会给什么的教导?
蒋建国:非常呵护我们这些新演员。潘老师,演《女驸马》中的公主,都是手把手教,吴亚玲现在还在演公主,就是潘老师精心细心传授。演出后,王少舫先生对于演出中的瑕疵和事故,会毫不留情指出来,因为戏曲是常演常新的。后来有一些剧目和机会,我有了担任主角的机会,省黄也给了我们展示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后来的《无事生非》啊,《风雨丽人行》啊,《雷雨》啊,《逆火》啊,这些作品算是个人比较满意的。基础打牢了,加上老师的帮助,和创作的那个氛围,还有自身的努力,我们就这样逐渐成长发展起来。
《雷雨》海报(受访者供图)
徽派:还记得第一次担任男主角的感受吗?
蒋建国:85年86年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我们排演了《无事生非》,里面有四个主角,两男两女,女的是马兰和吴琼,两个男主角一个是黄新德老师一个是我来担任,这也是进省黄五年后我首次担任主要角色,压力蛮大。那年我孩子出生,演出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克服了一些困难,孩子出生时我也不在家,后来给我女儿取名叫莎莎,就是莎士比亚的莎,算是个纪念。那次是个转折和机会。其实想想,舞台塑造人物需要阅历和积累,你在舞台上实践的机会多了,阅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机会就多了。对我个人而言,《无事生非》是个好的开始,《风雨丽人行》,《雷雨》,《逆火》,包括刚刚排练的《五月的鲜花》我演新四军干部形象,有很多创作和创造的空间,他们不是传统剧目,有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发挥的可能,演员自身的心血有腾挪的余地,我很喜爱这几个角色,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不是重复。这些角色要有内心的体验,才能体现的更全面和具体。
我是演员,更是职业黄梅人
徽派:您身上现在有很多种角色身份,这个平衡工作怎么来做。
蒋建国:除了做演员,我后来还做了行政领导职务,这一切还是得益于对于事业的热爱。如何更好的协调和融合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是演员,没有这个工作我无法在这里搞管理和服务,演员、服务员和推销员,三“员”之间的关系怎么平衡。剧场、会场和市场,这不是往日的年代了,对剧团的判断不一样了,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折,使命、责任和担当都有了较大改变。不能做行政把业务荒废了,要做加法,不能做减法,服务一个剧院一个剧种,如何做好“三员”都是学问,不能仅仅是愿望还要有能力。
徽派: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市场和营销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和话题。
蒋建国:营销对我是个陌生的话题,对于经营的理念和具体路径手段完全是陌生的。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你必须有一些思考,黄梅戏剧种在全国是有广泛影响的五大剧种之一,艺术魅力和影响力在那。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来说,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目标和方向要有好的融合。戏曲市场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毕竟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都在变化,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选择,对我们的挤压和分割,这种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你说你没有感受么?你必须要承担这样的责任。剧目创作如何更好适应市场适应观众的需求。我们在有些剧目上做了一些改革创新,11年、12年3D黄梅《牛郎织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嫁接,这是是一种艺术实验。坚持传承传统是义务,创新也是责任和担当,黄梅戏是年轻的艺术。
3D版《牛郎织女》演出剧照
徽派:在这个位置上必须面对很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
蒋建国:黄梅戏创作要加大力度,不能光有数量没有质量,不仅仅是获奖,要走得远,在老百姓心里留得住,老实说数量上还是比较少的。我们要找到更好的选题,有更好的表达,更好的推广和运营;出戏出人,加快进度,但不是弯道超车拔苗助长。青年演员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戏曲艺术的传承没有人才肯定不行,演员是核心,编剧音乐舞美包括管理营销人员都要有。我们是文化企业,还要面对市场要调整角度,适销对路。面对改革我们还要端正态度,惯性养成的弊端,阻碍我们发展。每个人最基本的表达,和我们最根本坚守之间,我们要做自己的选择。这些都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必须要思考的话题。只要你初心不改,我的所思所想,讲起来是单一和枯燥的话题,但没办法,我是黄梅戏的职业人,是我必须要承载的。
我没有时间和误解纠缠
蒋建国生活照(受访者提供)
徽派:创新是双刃剑,过程中会有挑战和误解,你如何应对?
蒋建国:压力、困惑、挑战甚至误解,一路走来,这些东西你要提炼某一件事我是记不清了,我没有更多回顾这些事的时间,我也不想在这些问题上更多纠缠,时间有限。一晃几年也许我就进入另外一个单元了,真正想做的事情还没做。比如我想在黄梅戏舞台上推出一部或者两部在全国真正有影响叫好叫座的精品经典,这一定是我首选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不见得能实现这个理想,但我一定在想;第二个在我剧院再出几位在全国有影响能担起黄梅戏发展重任的演员。我们什么奖都有,但是我们不能满足。对观众的期待,对受众的期许,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是我知道的,自满自负肯定是不行的。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峰,包括五朵金花,黄新德,我们要感恩感激大师们在不同时间段为黄梅戏创作和发展做出毕生努力和奉献。今天的环境,戏曲艺术还是小众艺术,出戏出人是对应的关系。有些行业有定制,我们的市场也要细分。
徽派:现在黄梅戏的后备人才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蒋建国:我们有小梅花剧团,是剧院专门的部门,每年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和安庆招收学员。戏曲人才培养有一定周期,量变到质变有一定过程。
徽派:期待安徽戏种再创辉煌,我们能听到更多更好的剧目。
蒋建国:初心不改,继续努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文 薛重廉/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