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有一天唱不动了,希望有人来喊秧歌给我听

直播视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5月27日下午三点半,国家级非遗项目巢湖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家莲现身合肥,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直播。生长于全国“文化之乡”的原安徽省巢县司集公社,5岁便跟着老师邹祝莲和乡亲们学唱地方民歌,唱了一辈子歌的李家莲,面对徽派镜头侃侃而谈自己的民歌人生,说到兴致之处,现场情之所至“一言不合就亮嗓”。

司集秧歌旋律悠扬、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深受人们喜爱。在喊秧歌的这条路上,李家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像那些跌宕起伏的旋律一样,喊秧歌唱民歌的道路,对于李家莲来说,充满欢喜也充满忧虑。从那个被认为是戏子的时代,从那个因为唱歌甚至影响了自己婚恋的时代,再加上经历流行音乐让民歌变得式微的时代,李家莲也困惑犹疑过。直到2011年,李家莲被认定为巣湖民歌省级传承人,继而又被认定为巢湖民歌代表性国家级传承人,并且被巢湖学院艺术院聘为客座教授,并经合肥市委宣传部的批准成立了“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由于她的爱好,李家莲至今每天练习,调理气息。在她看来,唱了一辈子民歌,喊了一辈子秧歌,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她想要的结果是:等到有一天,自己唱不动了,依然会有后来人,把自己一生挚爱的秧歌,喊给自己听。

巢湖民歌一年四季都有歌

巢湖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李家莲

徽派:您好像很小的时候就和巢湖民歌,司集秧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家莲:我现在回忆我们过去那种年代,我们的家乡就是把画画在墙上,有诗歌有人物,我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面成长的。后来为了欢迎国外的嘉宾参观,就喊秧歌。当时在幼儿园,1958年到1959年,老师就抱着我站在大方桌上喊秧歌。秧歌的形成,一般是一领二吆三拐弯四和,几个人在一起,我是领唱。我对秧歌情有独钟,就是因为从小喊着秧歌长大的。为什么叫喊,按照农村的风俗,喊秧歌有一个寓意,感动天地,风调雨顺,丰收。

徽派:就是我唱给天和地听,祈祷丰收。

李家莲:对。在我们那个地方就叫喊秧歌,不叫唱秧歌。

徽派:这是司集那边的特色是吗?

李家莲:是的。以前插秧季节都特别热闹,特别是第一天要摆长桌宴,生产队要杀猪,打渔。第一天插秧要按时间节点算好,起多少秧苗,栽多少田都预算好,喊秧歌在整个栽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徽派:喊秧歌是仪式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吗?

李家莲:嗯,第一天很讲究。不插破田,其意思是圆满。插秧第一个人是要选的,要长得好看,手要快,这样才能起到领头的作用。因为栽秧要抢时间,那么这个人是很重要的,所以手要快。这些选择也是期盼着稻谷饱满,有这个寓意在里面。

徽派:您那时候被选中领过头吗?

李家莲:没有。我那时候还小,喜欢热闹。手拎秧把来回跑。高中毕业后被选过。

老照片

徽派:秧歌是民歌里的一支,巢湖民歌这一块跟其它地域的区别特色在哪里?

李家莲:以前我只是喊秧歌,到了学校经过学习我才知道,巢湖民歌和全国民歌一样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和小调,秧歌属于山歌类,巢湖是鱼米之乡,秧歌在巢湖民歌中最具特色。巢湖一年四季都有歌。春天插秧有秧歌,犁田有犁田歌,秋收有丰收的歌,兴修水利有兴修水利的歌,在外有外面的歌,在家有家里的歌。譬如,《姑嫂对花》,小姑子和大嫂子经常会有矛盾,教育姑嫂要团结,姑嫂要和睦。这首歌55年唱到北京怀仁堂,唱给周总理听。(【开始唱】大嫂子,小姑子,我打个花谜子你猜猜。)

为唱民歌不知挨过多少次打

访谈直播现场

徽派:刚才的《姑嫂对花》不是讲道理的方式,特别有意思。您刚才说,从五岁就开始喊秧歌,开始时唱的什么意思您当时也不理解吧?

李家莲:是的,刚开始就是跟着学唱。那个时期人小气短,过长的音唱不了。老师在教唱时就加一些家乡常用的衬词在里面,这样音就缩短了,唱起来就比较容易,而且加进了方言母语在里面,就更加原汁原味。

徽派:您这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巢湖民歌,小时候喜欢唱是小朋友的天性,但是这中间一直没间断过,我很好奇,难道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没有过其它梦想?

李家莲:有梦想。小时候我嫂子是老师,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目标当老师。我哥哥大我13岁,我嫂子成家以后,我就跟着嫂子在同一所学校里。目睹每一次放假,我就想着长大了当名老师,一年有两次假多好。但在学校里,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唱歌是我强项。后来一想,唱歌也好。但其实很多次机会也是被唱歌耽误了。比如吧,69年部队来我们公社招兵,正好晚上我们公社举行乡村会演选拔节目参加县农村业余汇演,带兵的女同志,看重了我的声音并到我家了解情况,我的父亲非常高兴。当时巢湖搞农村业余汇演,我走了那个节目就完了,因为我是台柱子。后来当兵的机会就没有了,我哥哥就说别唱了,这么好的机会都错过了。我父亲对我哥说,天天就知道唱唱唱,你把她带走,这么好的机会都错过了,让你在农村呆一辈子。父亲边打边骂,我也倔强,心里的打算是留下种地。

徽派:听起来当时家里人也不是能理解。

李家莲:我哥听话把我带到夏各,后来我跑回来了,我父亲就把我锁在屋里,但是大门锁了,我从后门跑出去,继续唱。那时候饭可以不吃,歌一定要唱,痴迷了。为了唱歌,不知道挨打挨骂过多少次。

老照片

徽派:这么不容易,我以为您这一路都是顺风顺水的。

李家莲:到了70年吧,巢湖文化部门非常重视宣传,利用农闲搞农村业余汇演,我也参加了。通过汇演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没有我的老师也没有我的今天,老师听了我的声音觉得我有前途,说我的声音是铃铛子,一听就知道是农村声音比较野。老师叫魏树由(92岁),他从50年代就开始搞民歌,搜集了上千首民歌。这样,我73年就进入巢县民歌队,从演唱到表演不断提升。后来到合肥演出,住到黄梅戏剧院招待所,认识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当时在台上我紧张,想上厕所,他发现了就喊我到旁边说你紧张什么,你在台上唱的是秧歌,你看到田了没有。我说底下不都是座位吗?他说不是,下面是田,田里是人,你用眼睛去看,看到田野你就不害怕了。通过这次指导确实给我在表演艺术上提高了一大步。当年巢县文化馆把喜欢唱民歌的人集中在一起,南腔北调,人家唱歌的时候我就看人家张口咬字,老师也在边上指导对我说你看人家那个字是怎么唱的,所以我说我现在的唱法是集众之长补自己的不足,自己给个名字叫混搭,方言不一样发声也是不同。所以,秧歌是十唱九不同。

唱民歌曾经让我几番困惑

“那时候饭可以不吃,歌一定要唱,痴迷了”

徽派:您的特色不就是司集特色吗?

李家莲:我是把大家的优点糅合在一起加上司集的方言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说烔炀那边唱民歌的刘宏英,她的声音甜美,55年她和胡吉英一起把巢湖民歌唱到北京了,回来后就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她就有了方法,我就学习了她的方法。一个人不能脱离实际,如作曲家李焕之来巢湖采风,就是把民间的好多东西音乐素材融合到一块创作了一首经典的歌曲《巢湖好》,把劳动场面的划桨动作,劳动号子的节奏,运用地方上的语言衬词,同时也反映了地方上的音乐原素。

徽派:您也是观察融合之后创造了自己的特色。

李家莲:当然要唱自己的特色来。比如我唱《巢湖好》就仿佛我站在八百里巢湖边上,看劳动人撒网的情形,如果唱歌不去揣摩词的意思,那就唱不出来情感。民歌是民间的歌,民众的歌,有情有义有景,要唱情唱义,唱劳动的场景。

徽派:这整个学习的过程应该有不少困难吧?什么时候开始对所唱的民歌有了大的概念,再也离不开了?

李家莲:这中间内心其实有很多困惑的。困惑有三点,一个是前面说在当兵的上面,没有机会只能放弃;第二个困惑是找对象的时候,人家看重的是要有学历的,看的不是你唱歌的,因为唱歌在农村来说是戏子,是被人看不起的,这一点上有点困惑;第三个是家庭变故的时候,也想放弃,连自己当老师的工作都想放弃。所以我有今天还是要感谢那位搜集民歌的老师,苦心跟我谈话开导我要求我振作起来,歌一定要唱,不然对不起逝世之人。擦干眼泪,重返课堂。在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这位先生。他为了我放弃了抽烟,放弃了一切,所以我又有了唱歌的劲头。

老照片

徽派:挺不容易的。

李家莲:是的。放弃了,首先是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的执着与爱好。对不起一路走来支持我陪伴我的领导和朋友,所以我要振作起来,要把民歌唱下去。这是我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困惑。支撑的力量是从2000年开始,我看到流行音乐兴盛冲击民歌,民歌在萎缩,我也困惑。民歌要不要继续唱下去?95年韩国汉城大学教授来采访时说到巢湖民歌这么好听的歌,一定要传。2000年韩国那边又第二次来进行访问,韩国教授姜腾鹤说,你可想着从哪个方面着手传承和保护这么好听的歌,受此启发我就想到我的成长经历,一定要从幼儿抓起,方言母语儿童学习快记得牢,所以要教他们唱民歌,你想我唱歌都是从儿时记忆到现在。

徽派:从娃娃抓起这个想法特别好。

李家莲:2000年之后,韩国的教授给我指出这个方向,我就想着把歌带到学校去。我在巢湖学院附中嘛,开始我以课本内容为主,课堂上进行试唱练耳,我教一首歌必须要让孩子了解出处,讲的什么内容,几个音符你要会认出来。开始我把短小的民歌旋律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跟我试唱。中午孩子在学校吃饭,有盆子筷子就用上了,上课之前我就教他们唱,筷子和盆就运用起来,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但是因为很吵,学校就把我的课放在上午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后来盆子就不敲了,改拍手拍身。

徽派:好有画面感。

李家莲:我很有热情,打报告上去,看能不能给我加一节课,拨一点钱。小家伙们都比较喜欢,唱唱民歌不也怪好玩吗。到了2005年,国家申报非遗项目,2006年6月批下来,这时我心里高兴得不得了,下决心定要把民歌带进课堂。

李家莲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认可

徽派:你这个想法算很早了。

李家莲:对。当时有一位何记者就到学校,把这个课堂拍下来了。中间我受家庭变故的影响,唱不下去。我把我的申报材料给了烔炀中学,第一批传习基地是烔炀中学,我把自己封闭了三年,过着学校和家之间两点式的生活,我的老师又到我家劝我。07年开始我又出来,先到老年委下面一个合唱队。08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老年委文艺调演,我们唱了秧歌,获得了全省一等奖的第一名。

希望有人能把巢湖民歌唱给我听

李家莲舞台照

徽派:第二春焕发了。您又回到自己喜欢的舞台。您也说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您以前能看到插秧,看到激发您热情的东西。现在教学如何调动大家对民歌的热爱呢?

李家莲:因为时代在变化,你不可能再去插秧,年轻人为了生活都出去打工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在老年委我的老师指引下,把合唱队变成“大嫂子民歌队”,专门唱民歌。有了这个基础,我就想到,能不能把这个民歌先带到老年大学,让他们回味过去,在老年大学学会了,回家唱给你孙子听。

徽派:让老年大学的学生去影响孩子,这是一个好想法。

李家莲:老年大学我几乎都跑遍了,去上课。2011年,我被评为省级传承人,我就积极申请,因为面临退休,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放弃,我就申请了五个学校的传习基地。

徽派:每一块牌子立起来,一直惦记着。

李家莲:我只是想到,到我老了,唱不动了,有人把巢湖民歌唱给我听,我就心满意足了。

李家莲:对。我会告诉他们,怎么样唱到位,唱到味。

徽派:很感动。一首歌来表达老师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一首调子。唱起来最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的。

李家莲:那我就来一首流行在巢南一代的《门歌》来结束今天的访谈,老瓶装新酒唱起来:今天来到你身旁,听我跟你把话讲,目前全国有疫情,大家出门口罩牢,做好防护身体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文 薛重廉/图(本文老照片由李家莲老师、影友沈祥福提供)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