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培:小小船模引领我走向传统文化的大江大河

访谈视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郑和宝船、西班牙古战船、渡江战役纪念船、合肥舰……介绍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宝贝,今年68岁的"船模大王"吴培开心得像个孩子。从爱好到事业,吴培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辛勤的努力,把沉没在历史文化长河里的一艘艘古船"打捞"了上来,并赋予了它们真实且动人的模样。上周,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徽派访谈走进吴培位于合肥塘西河畔的船模技艺传习所,听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聊一聊并非"一帆风顺"的船模人生。

长江边长大 对船有特殊情结

帆船记忆是吴培最美的“乡愁”

徽派:最初对船的印象怎样?

吴培:我老家南京,从小在长江边长大,中学就在秦淮河支流三岔河边上,旁边还有古城墙,翻下去就是沙滩,风景很漂亮,电视剧《桃花扇》就是在我们学校旁边拍的。小时候经常在江边游泳,看到很大的帆船漂来漂去,有时候还爬到船上,让它顺带一段我再游回来。所以我儿时对帆船的印象很深,现在再也看不到了。我喜欢历史,又特别喜欢制作东西,船是中华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一个载体,船对我来讲非常重要,研究船就是研究历史。小学时候,因为我经常到玄武湖去玩,就用一块小石头刻了一个湖中的小船,爸爸夸我有天赋,讲我动手能力强,还有一定的造型能力,不声不响地一两个星期就把船刻出来了。

小型船模

徽派:看来爸爸是鼓励为主的,您也受到家庭影响了吧?

吴培: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也喜欢动手,特别喜欢做船模,他在英国、日本留过学,从小就听他讲船上的故事、海上的生活,所以我对船的情结也跟父亲有关。他告诉我,船特别大,上面吃住玩的都有,遇到风浪会非常危险,这些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徽派:看来制作船模是你的纯粹爱好,完全是自学成才。

吴培:就是爱好动手,喜欢动脑子。12岁时我给母亲刻了个图章,上面是个小狮子还踩了个绣球,现在还保留着。因为刻得非常像,当时还在学校展出,获了第一名,得到了校长的表扬。

从爱好到事业 一心只想做好船

塘西河畔的吴氏船模技艺传习所

徽派:从爱好到把它当技艺来传承,这中间有转折吗?

吴培:开始就是做着玩,大了以后也学会了不少技艺。有一次我做了个雕塑像,被美术大师韩美林看到了,他听说我没学过,也没人指导过,就说,这就是天赋,以后好好发展。20多岁的时候,我以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合肥工艺美术厂,当时据说考进这里比上大学还难。我们单位是花园工厂,环境非常好的国营单位,经常接待领导和外宾。虽然当时户口不在合肥,但因为技术好就被破格录取了。我记得考了三项,木雕、油漆和木工。木工人家用三个小时,我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打了一张小凳子,我速度快,考了第二名,木雕和油漆都是第一名。当时我们书记就说,这种人不要要谁啊。在工艺厂,我的技术和才能全部展现出来了,虽然一开始只是个学员。

徽派:进厂之后,是不是觉得船承载的更多了?

吴培:在工艺厂的时候我做了一些船,还出口到美国,但是不多,因为我们有十几个品种,船只是其中一部分。从学员到厂长,我学到了不少技术。因为做船需要的是综合技术,木工,造型,空间感,专业做旧等等,有一定难度,也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我是一边自学一边请教,多跑多看书多研究,然后在做船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技术都能发挥出来。

吴氏船模

徽派:什么时候意识到必须做大做强的?

吴培:90年代初,广东一家很有实力的装饰公司要做一艘海盗船放到开业典礼上,他们当时找了北京、上海、苏州很多地方,都说中国船可以做,欧洲船做不了。偶然找到我们书记,就介绍我去,他们经理在看了我的一些作品后决定请我做,而且时间很紧。我当时胆子很大,虽然从来没做过,但还是接了,用了40天时间完成了,熬了不少夜,才能发挥到极致了。他们经理看了,非常激动,说太好了,你干脆别在合肥干了,到我们公司来吧。但是当时我并不想做装饰,但这让我很有信心了,暗下决心,船一定要好好做下去。2004年我在做了西班牙古战船以后,得到不少媒体的关注和重视,有一次回南京老家,当时制造郑和宝船的明朝造船厂遗址就在我们学校城墙下面被挖掘出来,学校那里建了个宝船公园,听到消息我赶紧回去看看。刚准备买票,后面有个人拍拍我肩膀,问我是不是做船模的?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他是这个公园的设计师,在电视上看到我,印象很深,一下就认出来了。他们当时还借用了别的工艺美术大师做的船摆在这里,说早知道请我来做就好了。他向我详细介绍了郑和宝船是怎么挖掘出来的,也带我参观了别人做的宝船,回来我就做了郑和宝船,没有任何金钱的诱惑,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怀旧情怀和爱好。当时正好赶上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新闻媒体都来了,轰动了一阵。

小船模大文化 乘风破浪不回头

吴培展示自己的作品

徽派:船模前加了"吴氏"二字,跟其他人做的有什么不同?

吴培:我做的最大的一条船,是放在安徽省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型客船。做出来的时候我非常满意,所有人也都赞不绝口,评价特别高。我把船运过去的时候,他们都下班了,灯光还有,船背后是省博物院专门请人创作的一幅巨型画来衬托我的船。我很累,坐下来欣赏着此情此景,我淌眼泪了。吃了这么多年苦,我从来没淌过眼泪,那次我激动了。我好像穿越时光回到古代,五千年文明太伟大了。我总在想,这船是怎么造出来的,怎么设计得这么漂亮这么完美,现代人设计不一定能有这么好。这条客船这么完美,结构上,造型上,美观上,实用上,无可挑剔,我感到我们的祖先特别了不起,我干了一件应该干的事,这条路走对了,祖先的东西一定要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民族的灵魂,没有这个根,将来怎么能行,必须留住它。现在我的年纪大了,时间感觉越来越紧了,所以传承对我来说是每天都在考虑的问题,我带了不少学生,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都有,包括我的女儿吴婷。刚才你们也看到了,吴婷在缝帆,这是单独的技术制作,是船模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帆风顺嘛,这个很讲究。从选布,上浆到做处理,还要把布条加工成像面条那样细,把它和中间的粗绳子缝得融为一体,形成弓形,有被风吹的自然形状,有质感有动感。我也是安徽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也到学校讲课。古代文明智慧留下了很多,但实际上失去的也非常多,我有这个条件和能力,为什么不去做呢?我跟船很有缘分,做船吸引我的地方,它代表的是历史,现在挖掘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比如曹操的古战船,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我打算做北洋舰队的一套船,十几条全部做出来,展示给后人看。还有刘铭传,当年保卫台湾的浮船,我打算明年做几条出来。船与历史重大事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生活上来讲,船在交通运输上占了60%以上,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未来更是这样,船文化太重要了。

吴氏船模

徽派:船的魅力一步步牵引着你,让你不愿回头。

吴培:不回头了,房子都卖掉了,用来租场地、买木料、买工具、买书等。其实做船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设计,因为再难的船我都愿意尝试,没有一条船因为太难会把我难住,我不怕吃苦。但是历史资料太少,要想恢复船真实的样子很难。比如我做郑和宝船的时候,没有哪个专家能说清楚郑和宝船准确的尺寸和船上的细节,查不到,我还托人到日本去找古船资料,找古代画家画的图册做参考,再加上我对历史的理解,自己的情感经验和艺术修养来辅助于做这条船。我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做好,宝船上面有炮,有6个帆,亭台楼阁都有,2005年展出的时候非常壮观,这也是我做船生涯中非常得意的也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作品。现在我的传习所里就有一艘半成品的郑和宝船,船体部分完成了15%。因为此前的郑和宝船被武汉长江非遗馆收藏了,所以我打算重新做一艘,放在我们合肥的展馆里。因为有之前的经验,估计应该不到一年就能完成了。

要有文化自信 创新传承都要做

女儿吴婷如今也是吴氏船模传承人

徽派:您刚才也说到传承,您觉得其中要努力的部分是什么?

吴培:研发能够迎合市场的小船,古朴一点的,有寓意的,让大家都能渐渐认识船的重要性。我三次到武汉参会,三次都被收藏了。比如西班牙古战船、郑和宝船,好多市民围着看,拍照,很受欢迎。所以虽然困难,但是能看到好的一面,有潜在的市场,所以我也更有信心。再加上现在国家对非遗这块非常重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蜀山区政府对我非常重视,合肥市文化馆和合肥市非遗保护中心为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又在水边,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

徽派:听说也在开创文创产品,创新点在哪?

吴培: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脑子不算僵化,还不断地有新的想法。我们做了一些小的文创产品,很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所以实践证明,船模是有市场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图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