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青阳县屈原学会成立。2021年4月,青阳县陵阳镇联合有关方面,发起中国·陵阳“寻踪屈原”诗歌节活动。史无前例、为期三个月的诗歌节面向全球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头奖奖金一万元,收到来自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的应征稿件一万多篇(首)。
有诗人写道:诗歌驾驶向心力/对屈子的爱,自转成一个叫月亮的星球/陵阳,万吨月色礼屈原。
屈原与安徽青阳(陵阳)有什么关系呢?说来话长——
江南有陵阳
据《史记》及《楚辞》所述,屈原一生被流放两次:楚怀王时,第一次流放到汉北;楚顷襄王时,再次流放到江南。屈子一路披发行吟,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司马迁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哀郢》是屈原流放生涯的重要作品之一。因《哀郢》之句“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至今九年而不复”,屈原与“陵阳”结下不解之缘。
自汉以来,有关《哀郢》之“陵阳”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细究之,实乃年代久远、文献不明之故。学者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陵阳”是地名。多数研究者明确指出此乃《汉书·地理志》所指的“丹阳郡陵阳县”[包括今石台县、黄山区(太平)、青阳县、泾县、宣城等地],并且认为《哀郢》作于陵阳;少部分没有实指,只说是“楚地名”,也有人认为是“巴陵之阳”。第二种,认为陵阳不是地名,是“腾驰”也,即“飞扬”之意。第三种,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不强作解释,言“未详”。
在青阳县陵阳镇坊间,曾有一种传闻,不知起于何时:此地东山湾石桥东曾有棵古槐树,树下有大小两块纪念屈原的石碑,碑文记有屈子流放至此的情况。无奈,槐、碑俱不存。
探寻历史的蛛丝马迹,江南有陵阳,陵阳在皖南。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图中标识有陵阳,位于江南,更具体的定位,在皖之南。熟悉皖南青阳县历史的,都知道一句俗语:“先有陵阳,再有青阳。”
明万历《青阳县志》载:“青阳县,夏商周为扬州郡之域。春秋为吴地,吴灭属越。战国,楚败越,属楚。秦郡县天下,属扬州之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属丹阳郡……唐天宝元年,洪州都督徐辉请割陵阳、临城故地置今县,以其在青山之阳故名”(标点符号为笔者断句后所加)。据《江南通志》,陵阳山脉自石台迤逦而来,直至宣州,今石台县、黄山区(太平)、青阳县、泾县、宣城等地,泛称陵阳山区。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多种史志记其“在汉称陵阳山”,概因其旖旎风光及早期的道家文化(九华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使其成为陵阳山脉最引人注目的重头戏。正好比一部文集,常常直接选用其中最出彩的一篇命名。
沧海桑田,“陵阳”之名,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场。如今,青阳县有陵阳镇,而青阳邻县之南陵县城区西街有“陵阳路”“陵阳街”“陵阳居委会”及“陵阳社区”等名称。这些有关陵阳的地名,仿佛来自秦汉的胎记。
“当陵阳之焉至兮”
自古以来,《楚辞》研究者大多认为:屈原第二次流放到达了陵阳,《哀郢》之“陵阳”即为《汉书·地理志》所指的“丹阳郡陵阳县”。其中留下研究著作的学者有:(宋)洪兴祖、(明)蒋骥、(明)汪瑗、(明末清初)王夫之、(清)刘梦鹏、(清)陈本礼、(晚清)王闿运,其后闻一多、姜亮夫、沈祖緜、胡念贻、蒋天枢、游国恩、苏雪林、汤炳正、褚斌杰等学者对此亦有论述。
苏雪林先生对陵阳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愫。其故乡安徽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距离青阳县陵阳镇咫尺之遥。她在散文《归途》中写道:
我在安庆第一女师读书,每至寒暑假,从长江东下至陵阳镇的路线,是先从省会安庆坐轮船到大通,往南渡过40里的童埠湖,抵青阳县城,可选水陆两路抵达陵阳镇。《哀郢》中“淼南渡之焉如”、“当陵阳之焉至兮”,即记这一段沿水路往南的行程,此二句为倒装,说得如此明白。陆侃如怎么会怀疑“不当有南渡焉如”呢?屈原在《招魂》里有“路贯庐江”的话,是因为屈原时代,尚不知赴陵阳可取道安庆渡江至大通的路线,所以沿着长江继续下行,转渡庐江(青弋江)至陵阳。
苏雪林甚至认为: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顷襄王东迁于陈,举朝上下及富豪有力足迁者亦必随王而至河南。屈原只好偷回郢都,护送眷属安顿于陵阳。此说,不无道理。由于战乱,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衣冠南渡”。陵阳位于江南,境内又有风景秀美的九华山,历朝历代一直是世人首选的避难或归隐之地。秦灭楚时,楚人把陵阳作为逃亡避难的大后方,一点也不奇怪。今青阳县境内还有不少熊屈景昭姓氏(屈景昭三家都是楚国王族的后裔,屈氏始祖为楚武王的次子熊瑕。景氏和昭氏,分别起源于楚平王和楚昭王的庶出子孙)。在陵阳镇高山茶产区黄石溪(亦属九华山脉),尤以熊姓为多。在同属池州市的东至县,发现《荆桥屈氏源流序》,据该谱记载:千六公屈敏(屈原第三子的四十五世裔孙,迁徙黄荆港的始祖),曾任青阳大尹,授文林郎。
路漫漫其修远兮
郢乃楚都。屈原为何哀郢?因秦将白起破郢,百姓流离失所,诗人思念祖国,君王昏庸无能——哀郢就是哀楚。此诗采用倒叙手法,先从九年前秦军攻楚之时,自己被放逐,随流亡百姓一起东行的情景写起,之后抒写当时的心情。诗不计乱辞,可分为五层,每层三节。前三层为回忆,第四层抒发作诗当时的心情,第五层为对造成国家、个人悲剧之原因的思考。“当陵阳之焉至兮”以下三节为第四层。诗人在这一层中才指出前三层所写,皆是回忆。诗作第五层,即“外承欢之汋约兮”以下三节,揭示造成国家危难之根源。朝廷那些善于逢迎奉承的奸佞之徒,不仅无能,亦无忧国忧民之心,只知为了一己之利而诬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国安民方面实在难以倚靠。但关键还在于当政者喜好什么样的人。“憎愠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伉慨”,便是屈原对顷襄王的评价,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当陵阳之焉至兮”,是诗歌结构的转折,也是屈原思想认识的转折。好比后来的司马迁遭宫刑之后,对汉武帝有了清醒的认识,抛弃歌功颂德,才写出了伟大的《史记》。二次流放至陵阳,屈原已摆脱了早期对楚王的卑怯心态,他心系祖国,担忧百姓,并非忠君。至于屈原为何最后要独自离开陵阳,也许我们可以从《哀郢》的尾句(乱辞)找到答案:“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一字一泪。
2011年11月,中国屈原学会九华山(陵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华山风景区召开。中心议题就是屈原流放路线及屈原与九华山(陵阳)的关系。来自全国各地和韩国的专家学者,对屈原在陵阳的行迹进行了实地考察。采纳大多数学者意见,2014年6月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粽香龙舟渡,长忆屈子吟”专版中刊登的“屈原足迹图”,标明屈原流放至陵阳(皖南)。2018年11月,中国屈原学会楚辞“陵阳”“庐江”地望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召开。2023年4月,屈原及楚辞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秭归县召开,青阳县派员参加。
学术研讨仍在持续发酵。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屈原早就为后世作出了榜样。“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天问》以一百七十二个发问,对传统观念大胆质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屈原精神,布道诗歌之美,陵阳已备好万吨月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