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淮南武王墩大墓考古发掘成果受到空前关注。“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5月20日,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如果没有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楚考烈王陵大概率就不会出现在昔日寿春的东郊、今之淮南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寿县古城的建都历史。
“都”与“郡”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古国古都》(作者张轸)一书根据建都年代早晚、建都朝代多少、建都累计年限长短、都城规模、建都政权版图大小、都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和知名度等最能影响古都位次的6项标志,排列了中国100座古都,西安与北京并列榜首,洛阳、南京、开封、安阳、杭州分列3-7位。安徽寿县排名第79位。
关于寿县历史上的建都次数,历来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4次。比如寿县人民政府网站《传承文化基因讲好寿县故事——寿州“五名”文化概要》(作者赵阳)一文就说,寿县“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名噪江淮”,比较一致的“4次为都”是春秋蔡国、战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袁术。除战国楚国外,在寿县建都的政权大都属于非主流政权,累计有9次之多,即商周州来国、春秋蔡国、战国楚国、西汉淮南国、东汉仲家皇帝袁术、东晋宋王刘裕、南陈残梁萧庄、隋末宋帝张起绪、元末宋帝韩林儿。
要说清这些政权建都寿县的历史,必须廓清两处争议。
其一,关于州来(下蔡)与寿春城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州来即今凤台县城,一种意见认为州来即后来的寿春。历史上这个争议已经持续了1500多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2020年对寿县寿春城遗址西圈墓地进行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在阶段性考古发掘任务完成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下蔡”探索的新进展——安徽寿县西圈墓地2017-2020年度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作者蔡波涛张义中),对州来地望争议做出结论性解读。文章说,寿春城周围“三片墓葬群的分布将寿县城及其东南部区域作为确定寿春城城址所在地的认识提供了布局层面的支撑……下蔡城的区位也应该与寿春城有着高度的重合”。文章特别说,“坚持下蔡城的地望‘寿县说’而非‘凤台说’的观点……的形成也主要是基于考古材料的揭示”。2020年1月,寿县西圈墓地荣列“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其二,关于西汉淮南国与东汉阜陵国。西汉时期,寿春是长安、洛阳之外的全国九大都会之一。西汉前期的诸侯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古都文化学者“因西汉初五十年内所封同姓和异姓诸侯王国,都拥有基本独立自主权”,因此“承认其国家地位”,将诸侯王都城统计在古都之内。吴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削藩,“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为相”。此后诸侯王都地位急剧下降,形同郡治。因此,东汉阜陵国,曹魏楚国,以及魏晋南北朝淮南国的王都虽然设在寿县,但不再纳入建都历史范畴。
建都正史
两个争议廓清以后,我们再根据正史记载,捋捋寿县历史上的建都大事。
原始社会后期,生活在淮河沿岸的是淮夷部族。殷商末年,淮夷建州来国。州来国地跨淮河两岸,核心区域在今淮南地区。公元前584年开始,吴、楚争锋江淮,州来归属不定。吴国占领期间,州来是王室成员私邑;楚国占领期间,州来继续保持楚国附庸的国家形态。公元前529年,州来终为吴国所灭。
公元前493年,春秋十二诸侯中的蔡国与其传统盟国楚国决裂,在吴国协助下迁都州来,更名下蔡。其后有蔡昭侯姬申、蔡成侯姬朔、蔡声侯姬产、蔡元侯姬某和蔡末侯姬齐等5位国君建都州来(下蔡)。直至公元前447年,蔡为楚灭。
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当时楚国疆域广大,在列国中仅次于秦国。楚国先后有楚考烈王熊完、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犹、楚末王熊负刍建都寿春19年,直至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封其子刘长为淮南王,淮南国王都从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迁至寿春。当时淮南国统治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22年后,刘长的王爵被褫夺。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恢复淮南国,先后以刘喜、刘安为淮南王,淮南国继续建都寿春,直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再次废除淮南国。
公元194年,袁术割据淮南。3年后,袁术野心勃发,“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尹”是首都所在城市的郡级建制和行政长官名称,继西汉长安京兆尹和东汉洛阳河南尹之后,“淮南尹”成为中国历史第三尹。公元199年,袁术兵败殒命。
公元319年,宋王刘裕建都寿阳。刘裕虽是藩王,但实际已掌控东晋全局,寿阳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因之这段历史可以纳入寿县建都历史。次年刘裕从寿阳进入建康,建立南朝宋。
公元557年,南陈取代南梁,南梁皇室成员萧庄在郢州(今湖北省武汉市)称帝。公元560年,残梁与南陈在芜湖决战失利,萧庄北逃寿阳。此后10余年,萧庄依附北齐,北齐在寿阳建立行台,作为残梁流亡政权反陈复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直至公元573年南陈占领寿阳。
公元615年,“淮南人张起绪举兵为盗,众至三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作者徐学林)和《中华通史》(作者陈致平)都说,张起绪在淮南建立政权,即位为帝,国号为“宋”。后来不知所终。
公元1356-1358年和1359-1363年,元末红巾军韩林儿大宋政权两度建都安丰,实质是安丰路治所寿春县。韩宋疆土最盛时,控制地域包括今安徽北部、河南大部、山东全部以及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辽宁各一部分。
擦肩而过
建都寿县的9个政权中,大都等同于中国分裂时期的区域政权,没有一个属于王朝级别的政权。寿县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机遇,但却遗憾地擦肩而过。
机遇是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与西晋都城洛阳的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永嘉三年(309年),中原大旱,黄河干涸,匈奴骑兵不用渡船,就可越过黄河进攻洛阳。晋怀帝在天时地利缺失的状况下,依靠人和,取得洛阳保卫战的两次胜利。在战争过程中,洛阳城士庶南迁,百姓流亡,原来20多万人口的城市锐减至3万余人。
反观寿春,在动荡年代反而发展成为晋代大城市。扬州刺史周馥忧国忧民,于永嘉四年(310年)提出“迎天子迁都寿春”的建议。刘馥认为,戎狄交织侵犯中原,首都洛阳危机逼近,如今都城物资匮乏,非久居之地,而北方河朔地区“萧条”,西方关中地区“险涩”,南方江汉地区“多虞”,只有东南“淮扬之地,北阻涂山,南抗灵岳,名川四带,有重险之固”,而且运漕四通,不用担心物资空乏,因此迁都寿春可“用保宗庙”。
周馥表示,只要朝廷同意迁都寿春,他将挑选精卒3万,奉迎皇驾。同时建议荆、湘、江、扬诸州,分别向寿春运送4年的米租15万斛,布绢各14万匹,以供大驾。然后请朝廷命北方将领“共平河朔”,“臣等勠力以启南路”,这样可以做到“迁都”与“弭寇”两不误。为了规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周馥主动提出,朝廷迁都寿春之后,自己可以转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
策书送达洛阳后,晋怀帝转执政大臣东海王司马越商讨执行。东海王专擅朝政,周馥迁都寿春之策先呈皇帝,后达权臣,司马越“大怒”,他不顾国家生死存亡,仅凭意气用事就断然否决。西晋王朝随之进入不可控状态,半年后,晋怀帝准备迁都开封附近的一座军营,结果洛阳城内找不到车辆,黄河岸边找不到船只,只能困在皇宫坐以待毙。随之发生的就是永嘉之乱,华夏民族中央政权的首都第一次沦陷于少数民族军队。
设想一下,如果周馥的迁都寿春建议得到采纳,历史的走向将如何发展呢?东晋开国功臣华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对东晋元帝司马睿说,假如“从馥之谋,(西晋)或可后亡”。这样,不仅东晋百余年可能成为西晋的续命历史,而且中国古都在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的东向延伸中将增加寿春这一环节。
周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