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桐城望族方氏: 四代被流放的那些事

桐城桂林方氏祖籍休宁,先迁池口(今属池州),宋朝末期迁至桐城。明初以降,族人或为显宦,或为硕儒,方孝标、方以智、方观承、方苞等等,人才辈出,子孙频频“蟾宫折桂,折桂如林”,这也是“桂林方氏”得名之缘由(也有说是方氏三房、明朝人方佑首中进士,两任桂林知府,后人便以“桂林”为族号)。单说方孝标这一支,上下七代,代代进士不断,到他的曾孙方观承、玄孙方维甸、方受畴,出现“一门三总督”的盛况。值得注意的是,方孝标这一支的荣耀,是伴随前后四代、时间长约70年、族人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的悲惨命运而产生的。 

方孝标书法

进士家族遭遇流放 

方孝标(1617-1697),本来名字叫方玄成,字孝标。方孝标的祖父方大美是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最早在湖广常德府任推官,即知府副官,随后升为御史。时值父亲病逝,守丧期满后,任职江西巡按,发生“巧治税珰”的故事。当时,明朝国库空虚,朝廷派出宦官到各处督税。这些宦官借机贪赃枉法,引起百姓强烈不满。方大美义正辞严,指摘税珰的不法行径,但这些税珰仗着有朝廷撑腰,置若罔闻,终于激起民变。他们包围税珰,箭石并施,税珰吓得魂不附体。这时,方大美抓住时机,出面劝慰百姓,严厉批评税珰,平息事态。 

方大美为官清正,注重提拔孤寒隽彦,在河南、顺天等地任巡按时,政声颇著,升为太仆寺少卿。后辞官归乡,专门服侍老母,并课子教孙。

方孝标父亲方拱乾(1596-1667),小时候是个神童,岁会写诗文,22岁中举,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后授官翰林院编修,充任少詹事,成为太子“秘书”。崇祯十七年(1644),先是李自成进京,方拱乾成了俘虏。他赶紧塞银子给大顺义军头头,得以活命。随即清人入关,信谁服谁,由不得自己做主,方拱乾索性逃回南方。顺治十一年(1654),经两江总督推荐,方拱乾被起用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予修官书。三年后,他的第五个儿子方章钺参加乡试,身陷行贿舞弊案。作为当官的父亲,难免被追究。方家也从此命途多舛。 

这一年秋天,方章钺参加南京乡试。在南京主持乡试的正考官是浙江严州(今杭州淳安一带)人、翰林院侍讲方猷;副考官是翰林院检讨、杭州人钱开宗。时值明清之交,动乱多年后,众多江南举子待价而沽,两三百名秀才中才能录取一名举人——竞争之激烈自不待言。 

开考之前,顺治皇帝将主考官、副考官、同考官召集在一起,再三叮嘱要为朝廷选好、选准人才。但是,放榜当日,举子们有的在文庙前痛诉不公,有的则追打考官,还有人在考院门前贴出“金陵自古称金穴,白下于今中白丁”的抗议书。一时天下大哗。有官员上奏弹劾方拱乾与主考官方猷“联宗”、行贿,让他的儿子方章钺中举。 

顺治皇帝闻奏大怒,立即招来弘文院侍讲、方拱乾的长子方孝标,方孝标实话实说:方猷是浙江严州人;我方氏出自安徽桐城,已历数世,与方猷从不同宗;弟弟方章钺不在回避之列。可当顺治皇帝看到被他称为江南“真才子”尤侗写的《钧天乐》之后,坚信江南此科考场存在严重问题,因为尤侗在《钧天乐》里写了此次乡试有人公然行贿的情状。于是,顺治皇帝最终同意了这样的处理结果:主考官方猷、副考官钱开宗死刑,妻、子、家产籍没入官;18名同考官(其中1人已病死)处绞刑,妻、子、家产籍没入官;8名被控作弊的新举人,各打40大板,家产没官,父母兄弟妻子流放宁古塔。这其中就包括方章钺。这样,方拱乾与儿子方孝标、方章钺一并去了黑龙江宁古塔。 

方氏一家拖儿带女,从三月三日出发,于七月十七日到达服刑地。康熙三年(1664),方家人以募资认建北京都城前门城楼的方式,得以赎回原籍。 

“到此一游”留《纪闻》 

方拱乾一共六个儿子,除了他自己进士出身,长子方孝标是顺治六年(1649)进士;次子方享咸是顺治四年(1647)进士;三子方育盛、四子方膏茂都是举人;出事的方章钺是五子。另外,还有一个老幺方奕箴。 

 方孝标从宁古塔回籍之后,来到云贵。关于他到云贵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他有个亲戚在贵阳任知府,加上方孝标本人一向向往云贵自然风光,便来此云游投亲;另一说法是方孝标受朝廷指派,到镇守云贵的吴三桂麾下任翰林承旨,主要任务是起草各类文书。 

 “投亲说”称,方孝标到贵阳没几天,吴三桂造反,贵州巡抚归附吴三桂,凡在云贵地区的外地人,一律不准回内地,因此方孝标也走不掉。方孝标开始装傻,吃饭啃饭碗,用碎碗片划自己的脸,睡在污水坑里……一个多月之后,他趁看守疏忽,溜之大吉,逃进寺庙,剃发为僧,取法号“方空”。 

 逃到湖南衡阳时,拜见前来平叛的清朝大将军、康熙皇帝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尽诉前情。福全对方孝标的行为顿生敬意,决定将方孝标的事迹上报朝廷,被方孝标婉拒。方孝标说:家有八旬老母,日夜盼儿归,今我以未受辱(反叛)的身份回籍,就已非常满足了,余无一求!福全称方孝标是个“忠孝双全”的读书人,授给他龙牌、国书,方孝标持此通行证一路畅行,回归故里。 

 “朝廷任命说”认为,方孝标被派往吴三桂麾下公干,吴三桂造反兵败时,方孝标首先投降、迎接清兵,得以免死。 

 方家人有个习惯,即不论到哪儿,都会留下文字,以述见闻。方孝标回籍之后,将云贵见闻写成《滇黔纪闻》。方孝标压根儿也想不到,这本畅销一时的书,居然给他及整个方氏家族埋下了祸根。 

身陷《南山集》文字狱

 方孝标有个同乡文化达人——戴名世。28岁时,戴名世以秀才入县学。康熙二十六年(1687),34岁的戴名世以拔贡进京,补正蓝旗教习,即满人进士的老师,授官知县。对此,戴名世却表示“悠悠斯世,无可与语”,愤而拒绝。其间,他经常与方苞等同乡文化名人“极饮大醉,嘲谑骂讥”,引起一些公卿大夫的不满和愤恨。 

 戴名世向以史才自居,准备效仿《史记》,写一部南明史。他周游各地,收集了很多珍贵资料。康熙四十一年(1702),他的门生尤云鄂将抄录戴名世的百余篇文章刊刻行世。因戴名世世居南山冈,故书名为《南山集偶钞》,即后人说的《南山集》。 

 康熙四十四年(1705),52岁的戴名世赴顺天乡试,考中第57名举人。次年,参加礼部会试,落榜。康熙四十八年(1709),再次参加会试,取得第一名,紧接着的殿试,戴名世取得第二名进士的佳绩,即榜眼。授官翰林院编修,参与明史馆修书。这一年,戴名世已经56岁。可是,好景不长,康熙五十一年(1711),他被一位素不相识的御史赵申乔弹劾,指责《南山集》妄说南明抗清之事,“倒置是非,语多狂悖”,请求刑部严加议处。此奏引起康熙皇帝大怒,于是“《南山集》文字狱案”爆发。戴名世拟处凌迟。 

 因《南山集》多处引用方孝标《滇黔纪闻》,此时方孝标虽已去世十几年了,康熙皇帝还是同意将方孝标剖棺戮尸;其子方登峄斩决;族中女子及16岁以上子孙流放宁古塔,充作官奴。另外,刊印《南山集》的尤云鄂,捐资印书、写序等相关者三百余人,均受重处,“《南山集》案”成为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大案。 

 稍后,康熙皇帝自感杀戮太重,下旨改戴名世凌迟为斩首,其余涉及者免死。这样,方孝标的儿子方登峄、方云旅,孙子方世樵、方式济均拖儿带女,走上前往黑龙江宁古塔的流放之路。 

 十年后,继承康熙皇帝之位的雍正皇帝认为,《滇黔纪闻》和《南山集》“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于是特诏:“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 而此时,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方氏一家都已经去世了(也有人说方登峄当时还健在)。 

 从方拱乾到方孝标、方登峄、方式济,方家祖孙四代、前后大约70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方式济被流放时有两个儿子,一个方观永,15岁,一个方观承,14岁,因皆在16岁以下而得以留在原籍。后来,也就是这两棵“须根”,使方家这一支再度发达,创造了“一门三总督”的家族荣耀。

丰吉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