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淮南武王墩楚墓考古信息看,出土的随葬漆木器中,有一个造型为猪形的漆盒(盖)尤为引人关注。从公布的图片资料看,这件猪形漆盒(盖)外髹黑漆,整木挖凿,双首连体,背部连接在一起,两端是外凸的“猪拱嘴”。耳朵、眼睛及肥嘟嘟的猪脸(腮)部雕刻,刀法粗犷率性,但髹漆仔细。资料并未透露这只漆器盒(盖)的尺寸,但我们可以约略知道它的大小,原因是在此前出土过不止一件类似的猪形漆器,而且,从考古发现看,这种猪形漆器,实际上是酒具盒,是用来装酒杯的。
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的猪形酒具漆盒猪首正面。
“收纳柜”
严格说来,武王墩楚墓此次公布的猪形漆器图片,只是“半片猪”——从猪嘴的上颚、水平方向向后,到猪脸(腮)上部,再到连着猪背的上腹部,两头猪双首连体。但是,从猪的中腹部往下部分均不见。这件猪形漆器所缺少的从猪下颚水平方向向后、下腹部及猪腿、猪脚,应该也是一个连体的整体。如果最终找不到这头猪的“下半片”,那么,这就是一个猪形漆盒的残件。
1986年,湖北荆州市距离楚国故都纪南城约10公里处的九店乡雨台村56号楚墓(即江陵雨台山56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猪形漆器。这件猪形漆器由上下两片扣合组成,上面一片,从猪嘴上颚开始,水平方向向后,几乎在猪身中部,与另一头猪的背部相连,成为一头双首连体的猪;下面的一片,是从猪肚子以下,一直到猪腿、猪脚。这件猪形漆器通高20cm,长43cm,宽15cm。黑漆髹底,有朱、黄、赭、灰色彩绘,或未变形龙纹,或为人物,或为车马,或为宴乐、狩猎,图案丰富多彩。两头小猪背部相连,憨态可掬。双耳朝后,贴在耳根部,所谓“顺风耳”。四足蹲屈。上下片高度相当。揭开上片,发现里面有几只漆耳酒杯,方知这件猪形漆器原来是酒具盒。两片合上之后,外凸的两个“猪拱嘴”是把手,可以双手提起、移动。
2000年,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天星观2号楚墓,也出土一件猪形漆器。年代为公元前350-公元前330年,现藏荆州市博物馆。这件猪形漆器也是从居中高度水平分成上下两片,扣合组成,双首连体,左右对称,内施朱漆,外髹黑漆,另有红、棕、黄、灰色彩绘花纹。整体呈椭圆形筒状,通高28.6cm,长64.2cm,宽24cm;腹深12.4cm,内空净高10.1cm。猪身绘四条单首双身龙,龙首“钻”在猪脚两侧;双身、四龙上下盘绕,左右对称;龙尾则两两并列蜷屈于猪“角”内侧。龙首附近皆绘有变形凤鸟纹和卷云纹。四条腿上,则绘有火焰眉纹。位于两端的头额部、猪脸、耳朵、前蹄,均是髹漆人创作的空间,绘有宴乐狩猎等漆画“小品”,丰富之极。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猪形漆盒,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包山楚墓墓主的下葬年代是公元前316年,可见这是一件战国晚期漆器。从外形看,这是一头大写意的猪,外形一改逼真的写实猪形,或者椭圆筒形,而是近乎方形,耳朵小,也仅仅是写意表达;猪脚贴地,几乎看不见猪腿。猪嘴也呈方形,如果锯掉两端的猪嘴,这个漆盒形状很像现代人用的旅行箱。外饰黑漆作地,上下两片正面各有两横排方格。每个方格内切一个朱漆的圆形,密密麻麻。除了顺风猪耳朵往后的部分之外,猪背及连体交接的腰部,均为这种方格内切圆的装饰,非常别致。
从体积大小看,这件漆盒堪称“大件”:通高28.6cm,长64.2cm,宽24cm。揭开盒盖,它不是单纯的一个储藏空间,而是分成了好几个单元,每一个隔断内,盛放的器物都一样,有漆耳杯,还有盘子、壶等,功能与今人使用的橱柜相当。
马王堆出土的酒具漆盒。
“画具盒”
1975年,人们在湖北云梦睡虎地47号汉墓中,发现一件“奇怪”的漆器:高6.5cm,长27.1cm,宽13.5cm,黑漆髹底,上绘红色三角纹、变形龙纹、凤鸟纹等,图案与器物形制或方或圆,流畅自如。左右对称,两端各伸出一个长方形“把手”。随着后来楚墓发掘出土的一系列猪形漆盒,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只变形的猪形漆盒上盖,两端伸出的“把手”是由变形的猪鼻子和上颚演化而来。按照已经发现的猪形酒具漆盒形制推断,如果合上它的下片,那么,它的通高将是13cm。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漆盒,形制与睡虎地出土的这件很相似,当年猪形酒具漆盒的形象明显淡化。该盒具通高12.2cm,长19cm,宽16cm,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朱漆,无纹饰。器外均髹黑褐色漆,其上以朱漆、黑漆彩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朱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小耳杯与该墓中出土的其他耳杯形制相同。
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遣策(随葬品“清单”)中,这种漆盒被称为“画具盒”。这种“画具盒”在马王堆3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其内各装9件小耳杯,其中8件顺叠,件反扣。从功能上看,楚墓中出土的猪形漆盒与汉墓中出土的“画具盒”是一样的,但至西汉时,这种“橱柜式”的漆盒,“猪形”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更为简洁的形制。
并封
武王墩及其它楚墓中出土的猪形酒具漆盒形制被设计为双猪连体的形象,究其缘由,是有来头的。
成书于战国至汉朝的《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巫咸,地名,彘即是猪。可见并封这种神兽,周身黑色,形状像猪,前后都有头——连体猪,也就是说,这种连体猪是有名字的,叫“并封”,周身黑漆,是一种神兽。
另外,猪作为人类早期驯化的家畜之一,最早是财富的象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在常用字“家”的字形构成中看出来。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众所周知,汉字中的宝盖头宀,就是房子,小篆写法是左右两边的点画一直垂下来,很像一座房子。按照许慎的说法,上面的宝盖头表示形(意);下面的“豭”表示声(读音),也就是说,这个字,应该是形声字。殊不知,人们无法找到这个字。实际上,这个字是会意字,它是由一个“宀”和一个“豕”构成的。宀,是房子;豕,是猪。“家”中有“豕”(猪),表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将狩猎获得的野猪驯化成家猪。而房子里面有豕,这是具有一定财富的标志。反言之,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才成为“家”。
从“家”字的构成看,楚人以连体双首猪为橱柜,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创意。
包山楚墓出土的猪形漆盒。
玉握
从考古发现的器物看,时至西汉,猪从酒具漆盒外观上消失了,但楚人对猪的“财富象征”观念并没有改变。
从两汉开始,很多古墓遗骸手中握着玉猪。这种玉猪,人们称之为“玉握”。其造型像猪,雕刻率意,多为典型的“汉八刀”手法:线条简洁,平直有力,表达抽象。死者手中握玉猪的寓意,源自楚人的生死观念:到了阴间,人依然要生活。既然要生活,就得有财富。楚墓中出现酒杯、酒杯盒,都是亡者要继续“过日子”的具体体现。既然猪是财富的象征,那么,死者手中握猪就足够了,为什么又要握“玉猪”呢?那是因为玉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一定身份的死者,手中是不会握玉的。《释名·释丧制》记载说:“握,以物在尸手中,使之握也。”至于死者手中握的是什么,那就因人而异了。
周朝考古出土尸体手中握有丝织物;江陵马山1号楚墓墓主手中握的是绢团;马王堆汉墓1号墓主,双手各握一个绣花绢面香囊。因为丝织物容易腐烂,所以在墓主手中能看到的丝织物并不多,常看到的,则是玉质器物如玉猪。1968年,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满城(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不仅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金镂玉衣,还从刘胜尸体手中发现一对璜形玉;1983年发掘的南越王赵眜墓中,也出土了金镂玉衣,还发现赵眜尸体手中握着一对玉锡。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玉握才由玉猪变成更为高档的玉璜、玉锡。
丰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