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忠孝节义典型,其代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传,唐代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在边疆危急时刻,花木兰代父出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前线屡立战功,返乡引起轰动。“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剧中人?
花木兰丰满的艺术形象,我们首先是从《木兰辞》读到的;花木兰事迹的流传,主要也得益于《木兰辞》。《木兰辞》又名《木兰诗》,千古流传,近当代被收入语文课本,大家耳熟能详。
如今60岁以上的人,大约都会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那么一段:“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巾帼形象在舞台闪光。45年前,河南省豫剧团来合肥长江剧院演出木兰从军的戏。笔者时在合肥一所中学教书,观看后给饰演花木兰的那位女主角写信请教几个问题,并请她将戏中起句为“刘大哥说话理太偏”的唱词抄寄我一份,欲在课堂上配合《木兰诗》语文教学。那时人际很淳朴,没有籍贯之争,本市间通信也比较便捷。两枚4分钱邮票来回,我收到回信,所附的唱词有“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末句是“谁说道这女子不如儿男”。这手写的唱词我至今还保存着。
花木兰是啥模样?我们仅能从源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而创作的戏剧中看到。木兰戏长演不衰,有京剧、豫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还有系列电影和电视剧。花木兰不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勇敢和富有爱心的传奇故事还被改编成了多语种的动画影片,风靡世界。
舞台归舞台,历史归历史。进入机关从事文史资料工作迄今40年,随着研究方向的拓展和研究领域的延伸,笔者逐渐对花木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说,花木兰是哪里人?哪个朝代人?还是只闻之口碑、见诸文学作品里的人?
《畿辅通志》《亳州志》《河南通志》等志书,都有花木兰的记载。花木兰生活的年代,有汉代、南北朝、隋、唐等多说,尚无定论。她是哪里人,则有河南虞城说、安徽亳州说、陕西延安说、湖北黄陂说、山东任城说,都是“有鼻子有眼”。这里主要集中在安徽亳州说和河南虞城说展开。至于到底有没有花木兰其人,这里暂不讨论。
亳州市东魏村木兰祠庙和木兰墓
亳州人?
亳州有史书和文物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史载有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花木兰是亳州人主要有下列依据:一、经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唐封孝烈将军”。二、《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今河北顺平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三、明清以来《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不同时期分别曾辖亳县、亳州)和木兰从军处的《保定府志》均有“木兰姓魏,亳州人”。四、《归德府志》记:“木兰,亳之谯人也”。五、老《亳州志》和《完县志》 均记载:“木兰姓魏, 亳州人”。六、清代钦定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有“木兰姓魏,亳州人”。七、明代巡按御史、自称“柱下史”的何出光曾被贬为完县县令并卒于完县任上,他在《木兰祠赛神曲》序文中说:“将军,亳州人,魏氏女。汉文帝时……”八、明诗人姚奎《木兰歌》引文:“又考杂记,孝女,亳州人”。九、完县木兰祠有元代《汉孝烈将军记》石碑,刻有“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十、明徐昌祚撰《燕山丛录》载:“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记:“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
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有诸多传说,谓花木兰是亳州人。《亳州志》载,花木兰是“亳州东魏村人……孝烈祠久在东关外”。在东魏村后,有一个很大的孤堆,人言其是花木兰死后的寓所。
顺平现存《汉孝烈将军记》碑额和碑文(部分)
虞城人?
虞城县曾属归德府(今商丘市)。虞城地方志和遗迹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归德府志》《商丘县志》记载,虞城有木兰祠名“孝烈将军庙”,始建于唐代,经宋、元、清历代翻修,鼎盛时达200多间,占地400多亩。1943年毁于兵灾,仅存部分殿宇和元代、清代石碑两通。
一是元代侯有造撰文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文开头谓:“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另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二是清朝孟毓谦撰文的《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事绩及历代修祠情况。两通石碑分立在木兰祠大门外东西两侧。木兰祠大殿对联:“代父从军成大孝,为国戍边固金瓯”,不合平仄,应是今人所撰。
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有木兰从军的故事,今又立木兰铜像、木兰诗壁、木兰从军故事景墙,建木兰大道、木兰湖、木兰中学、木兰公园、木兰剧院等,做足了木兰文化。
《河南日报》2018年5月19日“精彩周末”整版刊发记者的长文《中原奇女子木兰故事多》,谓商丘市虞城县城南35千米的木兰镇上,浓郁的木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商店、街道、学校、场馆和标语、字牌皆有。木兰中学西侧是“孝烈将军祠”遗迹。该文中,还引元人达世安《汉孝烈将军记》:“神姓魏,字木兰……”却有意无意地漏掉了省略号内的“亳州人”。这就很奇怪了!
“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到商丘,笔者等都获赠《殷商之源商丘》(河南科技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内中谨慎使用了“花木兰(生卒年月不详),传说其家乡现属虞城县营廓镇”语。我们注意到只是“传说”。
是“亳人”!
虞城碑上刻的“亳之谯人”,即现在的亳州市谯城区。
而千里之外的河北顺平县(原完县),提出我们不争花木兰出生地,这里是花木兰戍边地。现仍保存的《汉孝烈将军记》原碑可以佐证。
《汉孝烈将军记》碑材质青石,高165.5厘米,宽78厘米,厚约15厘米。这块“河南达世安撰”、“乡贡进士石瑄篆”、“里人□□书”,落款元“至顺三年四月吉日”,贾士贞等立石,王川、刘弘毅刊刻的元代碑,是现存的最早的、最接近花木兰时代的碑刻。鹿邑方面也引用。原文能辨识的前部分为:
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一男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自闺中,□其父志,即洗铅粉,脱梳珥,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上首,辞弗受赏,愿归乡里,奉事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于前。唐杜牧之……
安徽名人馆在人物遴选过程中,开始对花木兰能否入选意见不一。后特地去河北顺平县拓回达世安撰、刻于1334年的碑文,专家们一致意见,花木兰入选。
该拓片后装框置于花木兰场景右侧。元代河南人撰写的碑文认定花木兰是“亳州人”,安徽人没有理由不说是亳州人。花木兰是“亳人”,板上钉钉,最妥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