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四年(1824),当道光皇帝正在养心殿为安徽北部的蝗灾忧心忡忡时,安徽巡抚陶澍的一份奏疏让他顿时龙颜大悦!陶澍奏称:安徽北部灵璧县县令黄光裕用四千只鸭子,将遍地蝗虫吃得干干净净。不费丝毫人力,巧破蝗灾!道光皇帝立即起驾,前往刘猛将军庙,亲祭“驱蝗正神”刘猛将军。刘猛将军庙就设在圆明园皇家祖祠“鸿慈永诂”南部西侧。将“驱蝗正神”刘猛将军的庙设在堂堂皇家园林,可见清朝统治者对治理蝗灾的重视。
皖北蝗灾
这场蝗灾发生在两百年前的皖北,灵璧县受害尤深。灵璧马山湖湖大水深,岸边沼泽之地,蝗卵萌生,扑之不尽。有的蝗虫张翅能飞,群起升天,黑压压如乌云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连树皮和草根都被蝗虫啃吃了,更不用说庄稼。
州府县衙的老爷一边带领百姓在现场灭蝗,一边广泛征求民间灭蝗办法。皖北很多老农都经历过数次蝗灾,他们的经验是:蝗灾暴发时,人工往往无济于事,更有效的办法是利用鸡鸭飞鸟。县令黄光裕当机立断,在民间征用鸭子四千只,将这支“鸭子大军”赶到马山湖边。
长途奔波而来的鸭子,饥渴难当。遍地的蝗虫,简直就是它们的饕餮大餐!不几天,马山湖边的蝗虫终于败在鸭子大军的嘴下。附近征收不到鸭子的,就利用蝗虫的其它天敌治蝗。宿州灰古堆一带蝗虫肆虐,知府苏元璐发动百姓灭蝗的同时,在民间有奖征收青蛙,利用青蛙吃蝗虫的习性治理蝗灾。苏元璐在灰古堆现场,看见无数的青蛙欢蹦跳跃、争食蝗虫;百姓则袖手旁观,坐享其成。苏知府喜不自胜,将这一消息向巡抚陶澍作了详细汇报:灰古堆的蝗虫被青蛙消灭了。
蚌埠怀远县西部,蝗灾也很严重。正当官府和百姓一筹莫展时,“有鸟数万”,不知它们是怎么聚合到一起的。飞鸟视天上飞的、地上蹦的蝗虫为美食,密密麻麻的飞蝗“一日而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异的现象?巡抚陶澍报告称:在此之前,他曾率领僚属专程前往省府刘猛将军庙祭拜,这是地方官员祭拜“驱蝗正神”刘猛将军的结果。听了巡抚陶澍的汇报,道光皇帝挥笔题赠“神参秉畀”,并旨令制成匾额,悬挂于安徽省府。
“神参秉畀”典故出自《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螣,即蝗虫。秉畀,拿着、送去。意思是农夫们除掉蝗虫等各种农作物害虫,不让害虫祸害庄稼幼苗。祈求田祖农神大发慈悲,将各种农作物害虫投进火里,烧个精光。
当时,清朝除了皇家园林圆明园里设有“刘猛将军庙”之外,全国各省府州县均设有“刘猛将军庙”。安徽省的刘猛将军庙设在省府安庆。
刘猛是谁
从文献记载看,蝗灾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史,而且,蝗灾是世界性的。中国的蝗灾,总的说北方地区多,南方少。怎样从根本上消除蝗灾?由于古人对蝗虫认知不足,所采取的治蝗方法也颇值得玩味。
“刘猛将军”到底指谁?目前没有固定的说法。有人认为这位“将军”叫刘猛;有人认为,这位将军姓“刘”,是一位“勇猛的将军”;也有人认为他是南宋时抵御金人侵略的刘锜。虽然说法不一,但“刘猛将军庙”是用来祭祀“驱蝗正神”的“功能”是一致的。
那么,这位“刘猛将军”是不是“驱蝗”英雄呢?也不是,其实“驱蝗正神”的来历源于古有“蝗虫来袭,犹如外敌入侵”,因此,民间寻找出一位抗击“外敌”、声誉很高的“战神”来作为祭拜的对象。
将灭蝗希望寄托在祭拜神灵的活动中,显然是出于对人工灭蝗现状的无奈。清人入关前,生活在高寒地带,不曾遭遇蝗灾。入关后,作为统治者,对辖区内经常出现的这种重大灾害,非常重视,也感觉很新鲜。康熙五十八年(1719),河北沧州、静海、青县一带飞蝗蔽日。时任直隶守道李维钧赶紧带领属官前往当地刘猛将军庙祭拜。果然,有蝗而无灾,这一新闻不胫而走,李维钧也为此专门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降神会”。刘猛将军的名声开始在清朝统治者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雍正二年(1724),李维钧升任直隶巡抚,专门将这件事告诉雍正帝,建议各地修建刘猛将军庙。雍正帝批复曰:“凡事之有益于民生者,皆欲推广行之。”并传旨:各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以供当地官民祭拜。
乾隆七年(1742)三月,正是开春季节。乾隆帝先到圆明园山高水长演示春耕,然后,专程前往皇家祖祠附近的刘猛将军庙行礼。
咸丰六七年(1856-1857)间,直隶州蝗灾又至,波及山东乃至浙江以北,咸丰帝忧心如焚,几次颁旨要求各地官民扑灭,并担心来年春蝗卵孵化,危害更重。当然,各地官民少不了不断进庙祭拜。当年秋后,各地奏报均无蝗灾。咸丰帝感到十分奇怪,也十分高兴,旨令礼部召集会议,讨论如何给这位了不起的刘猛将军封号。于是,刘猛将军自此之后,开始有个“保康刘猛将军”称号,大概是永保安康的意思。
驱蝗术种种
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设庙祭拜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治理蝗灾是要讲科学的。中国古人虽然没有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但他们的治蝗实践经验是相当丰富的。
上文《诗经·大田》中说“秉畀炎火”,即表明西周人已经知道用火灭蝗,因为蝗虫有趋光性。黑夜来临时,只要点起野火,飞蝗便如飞蛾一样,自动投身熊熊的大火,所谓“且焚且瘗”,边烧边埋。
东汉永兴二年,华北蝗灾,当地官府禁止民间捕捉鸲鹆,原因是鸲鹆是蝗虫的天敌,它们争吃蝗虫。鸲鹆,就是八哥鸟。
唐玄宗时,朝廷专设了“捕蝗吏”,负责全国的灭蝗工作。
五代时,出台了灭蝗奖励政策,规定“百姓灭蝗一斗,以禄粟一斗赏之”。宋朝,官府推出“民得蝗大者,一斗给钱一百文;得蝗之小者,每升给钱五百文”。灭蝗达到一定数量,子弟还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步入仕途。将捉虫与读书结合到一起,恐怕也是举世罕见的创举。
到明朝时,开始出现用鸭子灭蝗的举措。文献记载一位名叫陈经伦的,趁蝗虫还不能飞行时,放鸭灭蝗。鸟虽然是蝗虫的天敌,但毕竟不好养,而鸡鸭则是容易养殖的。
到晚清,居然出现了“痘毒治蝗法”,这在治蝗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捕到几只蝗虫后,在蝗虫身上刺小孔,点入痘浆,然后再把它们放掉。这些蝗虫很快会将痘毒传染给别的蝗虫,从而达到“其种自灭”的效果。
当然,蝗灾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地方官是要受处罚的。乾隆年间,颁旨“嗣后州县官遇有蝗蝻,不早扑除,致使蝗虫张翅飞腾贻害田稼者,均革职拿问”。乾隆二十八年(1763),湖广总督陈宏谋因辖区内出现蝗害,且灭蝗不力,被朝廷处罚,降三级留用。
当然,蝗灾的暴发往往比较突然,地方官要做到早早养鸡鸭预防,恐怕是不容易的。 (丰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