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的宣石砚

泾县的宣纸,绩溪的徽墨,宣州的宣笔,早已闻名遐迩。宣砚,古称“宣石砚”,在历史上沉寂千年之后,又重放异彩,填补了宣城作为当代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的空白。而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宣砚,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来自唐朝大诗人李白。

参加全国非遗产品展览的宣砚。(黄太海供图)

怀素用过的巨砚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西窜。逃亡中,下令太子李亨北上,希望太子收复黄河流域。同时,下令永王李璘负责经略长江流域。这一算盘,起码能使唐玄宗将来可以与安禄山、史思明隔江分治。

可是,囿于当年有限的通信条件,唐玄宗的旨令未到,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成了太上皇。永王李璘也不知道这种局面的变化,只管招兵买马,顺江而下。李璘与唐肃宗李亨是同父异母关系,李璘是弟弟。唐肃宗担心这个弟弟将来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便命令李璘归师入蜀,回到唐玄宗身边去。李璘不听,结果被杀。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曾带着家小南奔,上了庐山。李璘率军东下时,派人邀请李白下山。至德元年(756)十二月,李白入幕。两个月后,李白发现李璘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便在前线逃离了。至德二年(757)二月,李璘被杀时,李白自然成了李璘“谋反”的“同谋”!

谋反之罪,在唐朝是“十恶”重罪之一,幸亏有郭子仪说情,李白捡得一条性命,于至德二年十二月踏上被流放的水路——溯江而上,去夜郎。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李白在水路上走了15个月,当到达巫峡时,好运从天而降!因关内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李白得以回籍。这时,他写下了著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当他来到零陵时,已是乾元二年(759)深秋。在这里,他与怀素相遇,作《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

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

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

宣州石砚墨色光。

……

怀素(737-799),著名书法家,尤擅狂草。按年龄论,算是李白的晚辈,李白出生于701年。二人相遇时,李白58岁,怀素才22岁,但李白在诗中称他“少年上人”,可见深慕其名。途经怀素的故里,顺道拜访,并亲眼看到其酒后狂草,亦是一大快事。而怀素使用的砚台,就是宣州石砚。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宣州石砚”的首次亮相,就出现在这样豪放的赞歌中!

“宣州石砚墨色光”,李白看见怀素用的那方宣石砚,“墨色光”,应该是深色、黑色调,但诗人又说“墨池飞出北溟鱼”,这说明怀素所用的宣石砚形制不小。这与当代宣砚的特色是一致的。

对诗中“宣州石砚墨色光”的理解,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说法,一说由宣州石砚研磨出的墨液,黑亮光润;二说是宣州石砚的颜色,像墨一样黑。第二种说法明显是望文生义。好墨名“光”,是历史习俗,明朝制墨名家方于鲁的“日重光”“百宝光”,程君房的“玄光灵芝”,清朝曹素功的“紫玉光”“千秋光”等,比比皆是。墨因润而有光有彩,身价更高。

关于“宣州石砚”,说来也确实神奇。它在诗仙笔下闪现一下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精美砚雕

宫廷御墨上的铭刻

直到南宋高似孙(1158-1231)在嘉定十六年(1223)撰成《砚笺》,在论及砚台的种类时,将“宣石砚”名列其中。这距离李白看见宣州石砚已经464年,而且,高似孙在《砚笺》中只是说“宣石砚”之名出现在李白的诗句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相关论述。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文人、也是闲人高濂著《遵生八笺》,里面也提到李白诗中有“宣州石砚”。从《砚笺》和《遵生八笺》内容看,对“宣州石砚”记载简单,而且,两位作者——高似孙、高濂并未亲见宣州石砚。大概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徽州休宁制墨名家吴拭,在给宫廷特制贡墨时,在墨上刻有《墨光歌》,曰:

品茶欲白墨欲黑,

古人风雅千秋隔。

于今谁复弄苍烟,

扫尽寒灯夜无色。

神工和剂甚苦心,

捣兰屑玉用意深。

千声敲冷春山月,

四璧寒凝丹鼎金。

空斋清昼陈簾里,

新水才添白玉洗。

宣州石砚雪涛笺,

翰走烟云八卤起。

古香微觉染罗衣,

银屏激射桼影寒。

酒徒醉眼夺岩电,

美女双鬟败碧辉。

坡仙雪堂数千铤,

昔间欣赏同彝鼎。只从边上付鱼吞,忍使玄心类秋种。湛晴老銕讵可齐,坚光未许李廷珪。淋漓床上书千卷,却笑胡人黑暗犀。梅花阁里春得老,斗茶试墨成峦讨。归来不入黑甜乡,为君题就墨光草。

《墨光歌》的作者是潘之淙。潘之淙,字无声,号达斋,钱塘人。天启年间(1621-1627)撰有《书法离钩》10卷。该书荟萃旧说,各以类从。其对书法理论颇有研究。

吴拭,字去尘,擅制墨盒漆器。传说他制作的墨“金章玉质、尽艺入微”,价格昂贵,一锭墨,需要花费三倍同样重量的银子!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锭他亲手制作的、刻有潘之淙《墨光歌》的墨。墨的正面,刻的就是潘之淙的《墨光歌》;背面刻的是阴文:“崇祯戊辰桂月始造,庚午杏月告成。”这是吴拭为宫廷制墨的时间,即从崇祯元年(1628)八月,至崇祯三年(1630)二月,计一年半时间。背面还刻有“采烟百六十又三两,得墨八十有九笏”,这是说共用去松烟原料一百六十三两,最终制成八十九锭墨。

潘之淙说“宣州石砚雪涛笺”,这是什么模样?有人解释为宣砚石中有白筋,像是残雪飘洒在石中。这种解读,是缘于将句中的“雪涛笺”误认为“雪洒残”;有人解读为宣州石砚是能与薛涛笺、吴拭墨相匹配的文房用品。这种说法也令人质疑,因为从历史文献看,“薛涛笺”并无“雪涛笺”的说法。

由上可知,历史上直接写到“宣州石砚”的,是李白首开其篇。李白之后,就是明朝的潘之淙。李白称“宣州石砚”磨出的墨色泽光润;潘之淙称“宣州石砚”是能与雪涛笺、吴拭墨相匹配的文房用品。一是在大诗人笔下,一是在皇家贡品上,都是罕见的历史高光场合!由此可见,宣砚的形制大,发墨量高,传播远。至于古代宣州石砚究竟长得像什么样儿,只有到了现在的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宣砚古矿坑口,读者才能真切感受宣州石砚的“长相”。 (丰吉)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