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适度“容错”,是文明社会应有之义

近日,“熊孩子”事件屡次登上网络热搜。先是高铁上,有个妈妈因孩子吵闹,与另一名乘客发生争执:“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后是在博物馆内,一男子遇上带着孩子结伴观展的家庭,“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事件先后引发对“高铁设儿童车厢”、“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的讨论。

当然,上述两个网络建议都被认为不合情理。活泼好动是孩童的天性,他们在高铁、飞机等密闭空间内或室内场所待久了难免会烦躁、吵闹一些。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倘若类似孩童喧闹事件中,家长能及时安抚或制止,向周边乘客传达歉意,相信其他乘客都能报以理解和宽容。其实,如今要求静音空间的成人,当年也可能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在火车过道上乱窜过,在小巷道里嬉戏打闹过,只不过当时大家对环境要求没那么高,孩子吵闹也不涉及什么大是大非,更不会闹上网求“评理”。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保持安静和秩序井然,越来越成为公共空间“标配”和大众基本共识,这时,孩童喧闹声再经网络放大,就容易被当作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网络是把双刃剑。任何人任何事一旦被置于网络,就要从各个角度经受多方反复审视,一方面,是非原则问题必须经得起这种审视,另一方面,有些不涉及原则性的事情而且常常是没有来龙去脉的事件片段,被放大审看,情绪被哄抬,容易被揪出“问题”来。女童头被卡铁门,男子施救却被疑“救人姿势不雅”;广西一辆豪车出车祸后车门无法打开,指挥救援者却成靶子被嘲“动口不动手”;武汉“糖水爷爷”谢永安街边摆摊17年卖糖水,糖水2元免费续杯,一走红即被质疑卫生问题;还有每年高考总有考生迟到、跑错考场、弄丢准考证,也被吐槽“就这智商还考什么试”……

热点事件中,总有些网络评论冷漠不宽容,缺乏同理心,在某些事件中助推了网络暴力,尤其要警惕的是,或向大众传递社会容错空间收窄变小的感受,如果做好事都要从细枝末节经受严苛审视,妈妈们担心幼儿哭闹就被贴“熊孩子”标签,就连对几个“马大哈”考生宽容度都降低,恐怕不是一件让人乐见的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承认人脑机制复杂,人的认知和理性存在局限,就能认识到人人都可能犯错。如哈耶克所言,真理不是绝对的,不断发现既有错误,才能不断接近真理,理性才能发展。犯错不可怕,关键是个人、社会面对错误的态度和采取方式。个人能否及时认错,并积极纠错,社会能否容纳一定过失、错误,塑造宽容的整体氛围是社会文明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当然,容错前提是,不是违法乱纪之错,不是破坏规矩、突破底线,不涉及是非原则,容错空间不妨放宽,适度包容,合理纠偏,将对错误的救济视为出发点。譬如最近杭州一女子用爱心冰柜里一瓶矿泉水洗手遭吐槽,后及时送还几十瓶矿泉水,这时何妨送上善意: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江婷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