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应邀去枞阳白梅乡参加登山活动,现场报名的100位选手出发时,“送戏进万村”的舞台上便唱起了悦耳的黄梅戏。参加活动的大多是本地人,对黄梅戏很是熟悉,甚至随口就能哼上几句。可以说,在物质贫乏、传播不畅的时代,乡民的文化素养就是靠戏曲熏陶出来的。村里有社戏时代,那时声色俱全的,所以不识字不要紧,戏文里的故事、思想甚或价值观,都能在一次次的观赏中潜移默化,在一遍遍的陶冶中升华。
知书达理,在乡村,那是难得的更高层次了。20世纪初,乡村里能识字的人几乎寥寥。不过,他们大多师出私塾,文化功底不浅,且有良好的素养。到了1950年代后,中小学校开始渐渐办到了乡村,尤其到了1970年代末高考制度的恢复,读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扫盲了,更多的是奔着高考而改变命运。
我是1960年代出生的人,贫困的村庄里,10多户人家,真正的书(中小学课本除外)加起来恐怕也不到10本。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即使有,也是残缺不全的。我小学年龄段看书最多的就是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连环画,也就是村里大人们所说的“小人书”,但内容无非都是古今中外的战争故事以及民间的好人好事。直到初中年龄段才接触到四大名著以及其他现代小说,混沌初开,懵懂中开始感知人间的恋情是多么的缠绵与美好,人类的天性是如何被束缚、又是怎么得到释放的......后来上了大学,终于有机会读到《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外国名著了,才了解到19世纪西方文学艺术是如何的繁荣,才知道他们对人性善恶的展示与揭露是那么入木三分。快乐的阅读之余,总会感叹生不逢时,人世间还有这么多好书!
应该说,我的青少年时代物质生活是饥饿的,精神生活是贫乏的,用如饥似渴来形容那时的求知欲是再也适合不过的了。那时候,大家虽都背负着“吃饱”与“读书”的双重压力,可谓生之不易,活则艰难,但也很少有人动辄轻生的,人们抱定的信心是,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如今呢?各种图书丰富到了有点“泛滥”的程度,可你要问一个大学毕业生读了多少文学艺术方面的书,估计不少人屈指可数,甚至屈指为0的也大有人在。曾经有位高校图书馆长就感慨:图书馆快成闲置建筑了!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曾经是我那个年代的口号,却成了现在青少年们默默奔赴的目标。白天在校课程多,晚上回家作业多,“减负”喊了多少年,可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哪还有时间去读课外的文学艺术书刊。正如郑强教授说的,世界性的数学、物理竞赛,拿冠军的都是中国孩子,但有几人具备创新能力呢?14亿人口的大国,拿到诺贝尔奖的迄今也只有两位。是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在不少家长和孩子们的心目中,书中所装的就只剩下“黄金”和“玉”了,情感陶冶与人文情怀似乎成了身外之物,被抛得远远的。读书的目的很单一,那就是为了就业,为了挣钱。物质追求的欲望膨胀,精致利己盛行。
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打猪草》是最适合这个季节尤其是露天舞台的一曲好戏,唱词俏皮,曲调欢快。“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的“对花调”,不仅十分愉悦,而且给人撑起了一片广阔的想象空间。《打猪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送戏进万村”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
踩着欢快的曲调离开戏台,整个下午空余。朋友介绍说,枞阳中心小学有个与“双减”相关的课题不错,且已被省教育厅立项。既然想到看戏与读书的事,就不妨去见识一下吧。
这课题便是《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非书面作业多元设计与实践策略研究》。这太专业了,一时摸不着头脑。通过校方介绍,我大致明白,就是不但要把学生的书面作业降下来,还要把书面作业非书面化,让学生多动脑的同时,扩展想象,增强动手动嘴的能力,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过程中,把书本知识付诸实践,让学生把死的知识活化,从而实现既快乐地完成作业,又能活学活用。介绍之余,老师和我一样感叹现在的孩子“内卷”得太厉害了,导致一些少年学生因学习枯燥无味且压力重大而轻生。“学习成绩”就像一把利剑深深地扎在孩子们的心上而无法自拔,连生命都不惜抛弃了,可见学习的痛苦是多么巨大了!校长说,他们的课题内容已经在本校实施,且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成效,学生和家长们都反应良好。好的成果要分享,校方说,他们向上申报立项,就是想把这一成果尽快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据了解,在全省大中小学校的164项课题中,该课题已进入前50项,并有可能申报成国家级课题。
阅读的话题总是在心头萦绕,恋爱、婚姻、家庭更是群聊的家常便饭。晚上和几位朋友小聚时,便自然地聊起现在的年轻人如何不愿结婚、不想生孩子。大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以为,还是年轻人在接受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时间去读小说等人文类书刊,也不愿意去认真读完一部小说。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琼瑶的小说仍在校园里风靡,学校和社会担心最多的是学生早恋,没人想到“不婚不育”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那时候,有多少红男绿女爱得死去活来,那时候的爱情之类的文艺片可谓一票难求。国产的《芙蓉镇》、进口的《泰坦尼克号》等,直到今天也还深深地印刻在曾经的观众心田上。
如今的青少年天天上课、做作业,中考、高考,偶有恋爱苗头出现,也会被当成早恋而掐死在萌芽之中。课文除了“高大上”,就是平淡无奇。而课外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没时间也没心思去看。于是,理性“野蛮”生长,感性“悠悠”泯灭,浪漫悄无声息,他们感受不到恋爱的甜蜜和爱情的美好,游戏代替了人伦之乐,自然就懒得谈恋爱,甚至惧怕婚后的责任与担当。甭说城里孩子,你让现在的乡下孩子去欣赏《打猪草》,他们也体味不到领略不了那种欢快与浪漫。
现代人与那时候的人相比,压力是大,但要说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两相对比,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至少现在人能吃得饱、穿得暖,出入交通便捷。可是,他们“内卷”的是出人头地,是高薪;“躺平”的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都想生在罗马,不想放养牛马。如此这般,社会还能如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他们是超理性的:没恋爱没结婚没成家没生儿育女,就先预设了诸多“麻烦事儿”。
看“戏”能愉悦身心,阅读可万里驰骋。但愿青少年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张利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