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珠海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市直属学校原则上不得设立教职工食堂,而是师生同餐,做到“同样的饭菜、同样的质量、同样的价格”。 目前,珠海市已有57所公办中小学率先实现师生同餐,与教师同餐的学生人数达10万余人。
悠悠万事,吃饭为先。在食堂就餐的品质,关系到学生的权利与尊严。在一些学校食堂,由于菜品单一、口味单调,导致学生们满意度和认同度不高;有个别学校还发生食品安全问题、食堂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家长和公众的焦虑。
此前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巨大争议,也说明校园食品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始终得到全社会额外关注。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确实是难事,因为涉及诸多环节链条,必须确保每个环节“零风险”;但说容易也容易,让师生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利益共同体,自然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学生吃什么,老师就吃什么,“师生同餐同菜同价”一改过去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状况,在饭菜种类和口味质量上做到一视同仁。老师们能够直接、准确、高效地掌握学生对食堂服务质量的评价和意见,对食堂原材料采购、每周食谱、菜品质量、饭菜价格进行监督,从而倒逼食堂更上一层楼。
食堂饭菜好不好,受众最有发言权。此举不仅能够加强对食堂的日常监督,提升学生伙食费的“入口率”,最大程度打消家长的顾虑,也能够加强师生互动,显然一举多得。
之前很多学校设置专门的教职工食堂,“老师的伙食比学生好”“教工低价,学生高价”等现象长期存在。如此区别对待,让老师们吃得更好,也有助于提高就餐效率,但师生不同餐、不同菜、不同价也制造了人为的藩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和隔阂感。
尊重老师,让老师们吃得更有品质,可以依靠食堂提升餐饮服务的整体水平,没必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搞区别对待。更何况,相比成人,孩子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全面、健康的营养。
这两年,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很多学校实行“陪餐制”,强化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监管责任,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就餐体验。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餐 王章志 方新/摄
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既不同菜也不同价,“陪餐制”流于形式,制度善意就会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此前某地一中学挤占学生营养餐用于“陪餐教师”加餐,“学生碗中揩油”沦为一种变相的福利,让人痛心不已。
只有真正将学生放到价值排序的重要位置,切实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应学生所需”,才能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满足学生们的关切与期待。
实行师生同餐,关键是学校管理者放下身段,一方面真正重视校园食品安全,将自身与学生绑定在一起,将学生的利益当成自身的利益来维护;另一方面从心理上接受师生平等理念,真正与学生同桌共食,同甘共苦。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吃得更好”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很大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师生同餐彰显了教育的温度,有助于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虽然食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但提供品种更多、结构更合理、数量更充足、营养更丰富、更受师生欢迎的食堂餐食,并非一件做不到的事情。
“师生同餐同菜同价”不仅是学校治理上的改革,也是一种育人手段的创新——既让学生吃得更安心、更舒心,也能享受精神食粮,在谈心谈话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善莫大焉!
将“爱的教育”与学校治理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食堂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由此可见,把一件事管好,并非一定要拼命做加法、层层规范,换一种思路,做好减法,抓住要害,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更是一种本领。
师生同餐,珠海逐渐落地,其它地方还有多远?
如何办好学校食堂,关系千家万户。读者朋友有什么好建议、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留言精选后48小时内点赞数量第一的,将获得28元红包奖励。快来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讨论吧!
据安徽时评 撰稿:杨朝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