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医生于心不忍,给患者加号开方。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瞬间立起“好医生”人设,但这样的视频可能只是虚假摆拍。
最近,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他们讲述的故事情节雷同,语言表达类似,连视频开头的话也高度一致:如果医生的心都黑了,这世界还会有白吗!
如此“信誓旦旦”,评论区纷纷点赞。
但媒体调查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发布过此类雷同视频,但均没有内容为演绎或虚构的提示。其中一名医生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网红医生“感人至深”的看病过程,不过是在医疗网红孵化机构套路化、流水化、模式化的“剧本演绎”。
当某一个故事情节能够引来流量,短期内制造出一个网红医生,就如法炮制进行批量生产。网红医生人设“亮眼”,就有了流量加持,社会影响力随之而来,由此获得更多忠实的患者群体,提高流量变现的速度。
医生跨界当主播,进行医学知识科普宣传,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吸引患者关注的市场营销行为。但无论何种目的,都应当恪守真实性原则,编造虚假故事博取流量则是“虚假宣传”,有误导公众之嫌。
医疗属于特殊服务行业,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其社会形象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公众对医德医风有很高的期盼,这也成为整个医疗行业努力的方向。
网红医生编造故事蒙骗公众,甚至成了MCN机构的摆拍“工具人”,成为灰色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其危害更为严重。
那些老老实实看病的普通医生,他们善良温暖,恪守医德,但可能不会“演戏”、不被看见,没有流量加持,“业绩”无法与网红医生相比。那些不明就里的患者,因为轻信短视频中“医者父母心”的人设,按图索骥前来求医问药,却可能掉入与预期完全不符的医疗陷阱。
当医生的水平某种程度上靠表演、靠流量,最受伤的就是被蒙骗的病人,以及被违背的医学伦理。
正因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医生的直播宣传应当更加审慎,在标准上较之于普通广告营销更为严格,否则无以守住医者初心,更遑论改善行业形象。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明确规定要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平台方要履行好审查和把关责任,对违反关于“演绎”类作品内容创作规则的,应依照平台规则进行处罚,该封停的要坚决封停,不能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不能由此形成不良导向。
医生要珍惜职业声誉,认真对待和处理网络直播,用更严的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
相关监督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强化对医生网络直播行为的管理与约束,以监督促规范,确保网红医生“看诊”在合规守纪中行稳致远。
对那些善于“讲故事”的网红医生,真应该反问一句:究竟是谁的心黑了!(安徽时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