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不必过度赞誉“职高逆袭”

近日,浙江一位职高女孩拼搏奋进,用9年时间成为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很多媒体不吝赞美之词,以“逆袭”为关键词做了不少报道。

流量社会,“职高逆袭”的故事一次次刷屏。中考成绩不够理想就读了职高,通过个体的不懈拼搏,从昔日的“差生”成长为名校研究生乃至博士生,“职高逆袭”打破了世俗眼光对职高生的傲慢与偏见,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励志样本。

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自己,职高生也有“更上一层楼”的权利。在教育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职高逆袭”显然并非易事,他们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让“职高逆袭”成为生动、鲜活的现实。

但是,一个健康、成熟的社会,既要为浙江女孩的个体奋斗喝彩,也呼唤更多“不考大学、甘于做技术人才”的职校生能够发光发亮。

“职高逆袭”受到广泛赞誉的背后,隐伏着一个潜在的价值排序,即职业教育依然“低人一等”。哪怕在职高就读,部分学生也会努力参加高考,职业高中成为某种意义上“曲线升学”的一种路径。

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与热爱,重学历轻技能,是“职高逆袭”故事的另一面。一些职业高中也热衷将“华丽逆袭”作为招揽生源的手段,变相默认了“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

在理想的图景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经常遭遇“另眼相看”——在不少人的固化思维中,职业教育没有前途,职校生的人生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职校生的未来注定黯淡无光。

实际上,职校生并非没有前景,而是需要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既提升技能,又磨砺意志、实现精神成长。只要学以致用、掌握一技之长,技能型劳动者同样可以发光发亮,同样可以在市场中得到更多的激励与回报,同样可以改善和优化生存生态,过上好日子。

2023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34%,这一数据远高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这几年,“00后木匠拿下全国第一”也好,“学渣拿大奖”也罢,技能成才同样可以人生出彩、梦想成真,职校生同样未来可期。

让职业教育真正“火起来”,显然不能依靠“职高逆袭”“曲线升学”,而是要提升职业教育本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哪怕中考分数不高,职高生也不能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高生的“希望之灯”一旦被点燃,就会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只要通过因材施教打开学生的心结,找到努力的方向,职高生同样会有未来。

一方面,公众要重塑和更新“意义之网”,逐渐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找准办学定位、塑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让职校生成为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香饽饽”。

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呼唤更多具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不论是健全“以技提薪”,还是出台“新八级工”制度,抑或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25岁获正高级讲师”,当技能人才在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城市融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温柔相待”,争当技能人才蔚然成风,职业教育才会更有社会基础。

参加高考、读研乃至读博不应该成为职高学生普遍的价值追求。作为个人奋斗的结果,“职高逆袭”不乏励志色彩,但依然没有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底色。无论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还是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都没必要趋之若鹜地去复制。

在价值实现路径多样化的当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为年轻人提供多个赛道,没必要都去将“职高逆袭”当成奋斗目标。

当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各得其所、比翼齐飞,当“重学历轻技能”得到有效纠偏,“职高逆袭”才不会被过度赞誉。(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