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正式走向成熟!中国文昌发射场首次在一个月内实现两次发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遥一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这是长征八号火箭首次飞行任务,也是文昌发射场2020年成功发射的第4枚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两种新型号火箭首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开启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之旅。嫦娥五号圆满完成采样返回,完成我国首次地外采样返回任务。这是文昌发射场2020年成绩单!

长征八号火箭是文昌发射场首次在一个月内实现两次发射,是发射场能力形成3年来发射的第5枚新型号火箭,也是文昌发射场成功实施高密度并行任务的正名一战,标志着发射场正式走向成熟!成熟的背后是文昌航天人扎根海岛、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精神特质!

文昌航天人的根扎在发射场

二级动力系统指挥员王磊,2010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果断选择了航天事业,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单位问起个人意愿,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文昌发测站,这是发射任务的一线。

那时候文昌发射场还只有施工队,发测站还只有一个框架,测发系统还没有组建完毕,未来很多年可能都没有任务,个人的成长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是王磊仍然不后悔,他相信为了探月工程建设的文昌发射场未来将成为中国航天主阵地。

2011年,王磊作为第一批先遣队奔赴海南,作为站在排头的举旗人,他对在文昌的生活有过种种幻想,却没有想到梦想和现实差距如此之大。

刚到文昌,面对的是烈日高温、盐雾潮湿、台风暴雨、荆棘密布、蛇虫遍野……居住的是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没有电视信号,晚上蝙蝠乱飞,壁虎乱窜的民房

为了提升能力,他先后前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驻厂所学习新型火箭知识。

为了吃透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原理,王磊加班加点3个月,将两百余个阀门、数十条管路烂熟于心。

从零开始,没有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就自己对照图纸编写教材,很快编写出了动力系统教材、操作规程等初稿。为后续人员培训积累了原始材料。

图片说明:成长为指挥员的王磊

为了更加安心的投身航天事业,他的爱人也放弃原来的工作,追随他来到文昌,并在文昌领取了结婚证,生下了小宝宝。

他说:“我的根在脚下,而脚下站着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

在文昌发射场扎根的人还有很多,从建设初期到现在,有像胡雷鸣一样把爱人从北京等大城市接到文昌定居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像郭策一样把妻儿安顿在老家,孤身一人奋战发射场的创业者。

挫折压不跨文昌人坚韧的脊梁

一个新的发射场,5种新型号火箭,文昌发射场的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长五遥二失利后,故障一直未能彻底归零,火箭复飞一推再推,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每个月都可能成为发射窗口。

文昌发射场利用两年多的时间积极进行设备设施改造,对加注系统、供气系统进行升级换代。

设备现代化程度提升,人员能力更要提高,发测站组织二代指挥员培训,为今年高密度重大航天发射任务储备了大量的指挥人才和重要岗位操作手。

漫长的等待、精心地准备,终于迎来了长五遥三完美复飞。

长征五号B是在文昌发射场首飞的第四种型号火箭,新型号51%的首飞成功率让不少人担心。

今年初,两枚火箭同时进场,文昌发射场首次迎来火箭并行测试,首次迎来高密度任务,本来单独执行长五发射任务都需要加班加点,如何进行人员分配,怎么制定测试流程考验着每个系统。

年初爆发的疫情更是让超过三分之一的岗位人员不能投入任务,人从哪里来?能不能完成任务在不少人心目中还是一个问号。

一次次班前会、双想会,岗位人员各抒己见,各系统分解流程,进一步细化各项测试时间,每项测试精确至10分钟。

出征动员重拾信心,质量整顿提升测试标准,最终,文昌航天人顶住压力,历时109天,成功完成长征五号B首飞。

发射成功后,同时担任嫦娥五号任务和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01”指挥员的胡旭东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庆幸同事们众志成城的并肩坚守,让我们最终排除万难,不负众望!是勇气!是毅力!是智慧!是担当!

任务成功背后是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翻开文昌发射场科技人员名册,小孩乳名叫宇航、小航、阿伍、小七的有很多,还有刘巾杰、陈吉伟、王旭的三个小孩出生在发射日当天。

天舟一号任务前,控制系统工程师刘巾杰忍着产前种种生理反应坚守工作岗位,直到发射前最后两天,身体出现生产征兆时才被送往医院。

控制系统工程师刘巾杰。

动力系统工程师王旭女儿出生在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发射日当天,爱人第一时间给他电话报喜,等来的却是手机里暂时无人接听的声音。等他赶赴医院时,折腾了一天的爱人和刚出生几小时的孩子已经沉沉睡去。

长征五号B发射前三天,宋扬的爱人二胎生下女儿,他正在文昌组织测试工作。他的朋友圈里晒出女儿照片,赢得同事们的纷纷点赞,“慢慢”“再等等”“等不及”的花式取名,让宋扬深感内疚。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和长五B任务,他和爱人给女儿取名小五。

花式取名的原因,是宋扬第一个小孩的乳名叫“等等”。在“等等”降生前夕,宋扬还在北京跟踪长五遥二火箭发动机归零试车,他给孩子取名等等,希望等他完成工作返回成都来迎接新生命。

提起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宋扬简直又爱又恨。长征五号首飞发射日遇到的最难解决的故障就是一级发动机预冷问题。

当时液氢加注完成,塔上工作人员已经全部撤离,所有预案尝试都用完,故障仍然不能解决,眼看着发射就要取消时,宋扬、李攀飞顶着可能爆炸的风险重新返回岗位,成功排除困难。

宋扬指挥测试。

谈及这些,宋扬说道:“能干航天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幸运,祖国给了我奉献的机会。”

深扎根、压不跨、甘奉献,文昌航天人用努力战胜了困难,挺过了挫折,实现了梦想。随着长征八号发射升空,文昌发射场的超级2020已经收官。2021,他们还将承担起空间站工程建设任务,相比以往任何时候,他们都更加信心十足。

通讯员李帆 新安晚报 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文   李汶骏、都鑫鑫/摄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