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身影助力天舟升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而安徽力量也在此次任务中发光发热。

90后火箭液位数据处理大拿

李聪,来自安徽淮北的90后小伙,本硕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三年里他读书逾百本,使他在知识与技能上融会贯通,而对数字有敏锐的直觉,更是让李聪在处理数据上得心应手。2013年他就参与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见证了发射场从无到有的点滴历程,虽然是年轻的90后,但已然成为了发射场的中坚力量。

李聪正在参加测试工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火箭发射前最重要的准备便是燃料加注,而李聪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火箭液位处理工作站的负责人。火箭加注远比汽车加油复杂的多,燃料加多了就变成多余的负载,少加了也会影响运载能力,一定要保证精准加注。

以长征七号火箭为例,加注时间长达十几小时,涉及液氧、煤油等燃料,还包含多种加注状态切换,每次加注都是场硬仗,而液位处理工作站则是加注过程中的焦点,火箭加注的实时处理显示发布都通过它来完成。

李聪作为岗位负责人,总是一副面色沉静如水、不苟言笑的样子,每次测试前都坚持进行繁琐的设备自检。“液位岗绝不能分心,异常状态早发现才能早处理,千万不能影响到流程进度,”李聪专注的态度让同事们敬佩不已,工作之时任何事情都无法干扰李聪,他的眼中此时只有液位信号及数据,也正是靠着他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才保障了液位数据处理的准确无误。

李聪(左1)正在与同事讨论液位数据处理。

历次任务中,李聪都在第一线参与液位数据分析,他常被专家们里外三层团团围住。而无论多么险急的情况,他都不动如山,沉着冷静地分析,从现象出发,让数据说话。他曾通过输出数据反推出算法存在问题,指出软件中存在的缺陷,避免了更大故障的发生,连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都自叹不如,只要有他坐镇液位处理工作站,同事们就觉得心中无比踏实。

文昌发射场里的“多面手”

文昌航天发射场有这样一位科技人员,圆圆的脸蛋、甜甜的笑容,因其高超的业务能力,同事们都称呼他为“阚大师”,也有人亲切地称呼他为“阚师傅”,他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测发指挥监控系统的指挥员,安徽淮北人阚远志。

2017年9月,单位选派阚远志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脱产读研深造。三年间,阚远志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其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同时,也凭借高超的科研能力和优秀的在校表现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学成归来后,他继续借助网络与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继续学习有助于发射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如新型服务端语言、大型系统架构与设计、高并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并学以致用,与同事组队参加应用软件创客大赛,其参赛作品“区域多场景态势感知系统”获得评审专家的一直好评,轻松收获大赛三等奖的奖牌。

阚远志(左1)与同事讨论技术问题。

经过多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历练的阚志远,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组织能力,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一致肯定。正因如此,阚远志也在此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被委以重任,担任测发指挥监控系统的指挥员。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一役,阚远志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此,他做了充分准备,认真吃透各个分系统操作文书,测试中绝不放过一个疑点。

阚远志在指挥大厅组织系统测。

测试前,他周密组织系统人员,预想测试流程、步骤、重难点测试和应急处置方法。测试后,认真组织回想,回顾测试过程,查漏补缺,固化经验,力求做到万无一失。试验文书、设备设施、人员培训、风险防控,应急演练各项工作,一个都不能少。

重任之下,阚远志也不负众望,认真组织每一项工作,准确无误下达每一条口令,确保火箭测试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5、4、3、2、1,点火!”高达50多米的长征七号火箭承载着中国人对太空的追寻梦想腾空而起,迈出了空间站建造的坚实一步。

张书圣 郑怀周 那强 廖宸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孙召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陶娜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