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2021中国(安徽)科交会|锂离子电池着火 这种“三明治”复合板可阻隔热传播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4月27日下午,2021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举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论坛。安徽省现已建立起聚集大众新能源、蔚来、江淮、奇瑞、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等企业的全产业链体系,论坛上,多位行业大咖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在无人驾驶与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与防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三明治”复合板阻隔已燃电池热传播

手机火灾、电动汽车火灾、储能站火灾……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其安全性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金华介绍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55%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发生电动汽车火灾124起,近几年,这一类型的火灾事故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孙金华在发言中说,6月到9月是最容易发生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时间段,通过对国内电动汽车火灾的统计分析(2019年),火灾发生在行驶状态的占39%、静止状态占38%、充电状态占23%。为减小锂离子电池火灾的危害,孙金华和他的团队设计搭建了大型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测试平台,进行了火灾实验,发现所有种类的电池在燃烧时都会产生大量氢气,“这些可燃气体的释放特性决定了电池火焰的行为特征,更是电池系统爆炸的根源,因此,找到锂离子电池火灾安全的提升方法至关重要。”

孙金华

孙金华表示,目前,他的团队开发了安全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同时研发出集常温散热、高温(火灾)热阻隔为一体的“三明治”复合板结构电池热管理与热失控阻隔耦合技术。“一旦发生锂离子电池着火,这种隔热材料能够阻挡已燃电池向未燃电池的热传递,有效均衡电池模组的温度,阻隔热失控的传播。”孙金华说,由于目前这种隔热材料的体积较大,可能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使用仍有一定限制,不过可以在储能电站中进行应用。

“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到来的今天,锂离子电池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性能。”孙金华提出,面对大量锂离子电池进入报废回收阶段的现状,未来还要进一步研究废旧电池的火灾危险性以及回收再利用过程的风险防控,并加强电池火灾烟气毒性的研究。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孵化培育企业超过160家

2014年6月,合肥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成立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有限公司。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也进行了交流发言。

据了解,成立六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专注高新企业孵化,孵化培育企业超过160家,为企业引入社会资本超过15亿元。同时聚焦高质量企业培育,37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9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带动社会就业超过5000人。

吴仲城

“我们依托中科院科技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领域,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诊断、技术改造、技术咨询等服务。”吴仲城表示,他们还与投资机构建立合作,多途径帮助22家孵化企业获得各类基金投资超过5亿元。同时,发起设立国内首支科技成果转化定投基金,专注投资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吴仲城介绍说,在孵化培育的160多家企业中,不乏涉及动力电池安全防护,动力电池售后服务,汽车装备生产视觉识别,以及面向长三角区域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高压关键零部件安全检测检验的企业。“依托中科院的优势资源,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撬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吴仲城表示,通过搭建“产业链+创新链”公共支撑平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将支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效协同,助力合肥向“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迈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彭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