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即时看 »

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中的安徽身影 宿州小伙刘其阵:做空间站建造任务中“多面手”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4月29日11时23分,文昌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在这次发射任务中,一位来自安徽宿州灵璧杨疃镇90后小伙刘其阵参与其中。

由于这次核心舱发射任务十分重要,上个月,回老家刚领完结婚证的他,与爱人短暂相聚后又匆匆赶回了单位。

火箭发射

平时他是机械加工分队负责人,主要负责发射场受损部件维修更换工作。但每次发射日,他则以一名“技术指导”的身份参与供气系统保障任务。

为了适应高密度任务需求,提升岗位人员能力,发射场探索走出了“一人多岗”的路子,以胜任不同岗位能力要求。因此,原本是空气岗位骨干的刘其阵,现在成了机械加工分队的负责人。

2013年初,大学刚毕业的刘其阵,想着离开家乡出去闯闯,于是到了文昌发射场。火箭在加注发射阶段需要干燥洁净的空气进行吹除,以确保箭体上的元器件正常工作,配套空气源库建设也随即展开,他正好被安排在了这个岗位。

刘其阵在操作普通车床

刚开始,面对着供气库区横七竖八的管路,他根本摸不清方向,感觉像是在走“迷宫”。为此,他每天跟踪安装调试设备,反复翻阅技术图纸,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日积月累,他变黑了,也变强了。

他参与执行了长五、长七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合练首飞任务,迅速成长为岗位骨干。某次任务,设备风机电流过载出现报警,经过多次尝试故障仍未排除。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他凭借多年打下的电工基础,大胆把故障定位在风机电源配电箱总开关。果不其然,故障排除,任务得以顺利进行。

在这期间,他成为了最先掌握活塞压缩机填料更换、空气混合气制取等关键技术的骨干。并且通过反复训练,将空气混合气制备周期由8天缩短为至5天,优化了操作流程,大幅提高了任务保障效率。

刘其阵在测气瓶温度

2018年初,上级决定组建机械加工分队,以提升发射场自主开展射后恢复的能力。但寻找合适的人选让领导犯了难。“工作条件简陋,专业跨度大,岗位不在一线······”大家纷纷推辞。当找到刘其阵时,他大胆地扛起了这面“旗”。

万事开头难。机床种类繁多、操作复杂、配套设施不齐全、人手匮乏,都成为刘其阵的亟需解决的现实困难。既然接过了大旗,那就要扛起责任。于是,他从最基础的焊接练起,焊缝有缺陷,他就打磨了重来。不会数控机床,他就参照着说明一行一行编写代码,反复调试,好不容易切割出符合要求的样品。一有机会,他都会在发射场里寻找需要更换的配件,通过实践提高操作水平。

一年时间,队伍拉起来了,文书编出来了,设备转起来了,切、钻、车、铣、焊等技能,都被他一一掌握。塔架供气管路盖板、气源库支架焊接、围栏切割制作及防腐除锈,在发射场各个角落都能看见他的“作品”。

刘其阵在传授供气知识

这次任务成功后,刘其阵终于松了口气。谈及后续有什么安排,他说:“原来计划过年结婚,但是因为疫情和任务推迟了,而且很快还要再次执行任务,还要再加把劲,就只能再往后放一放了,感觉有点对不起她。”

游连勇 周心悦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彭玲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一经采用将给予奖励。
报料方式:新安晚报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闻“报料”栏目,视频报料邮箱(baoliao@ahwang.cn),24小时新闻热线:0551-62396200。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