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项技术落地应用!科技点亮北京冬奥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2月16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科技冬奥有关情况专场新闻发布会。2022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不仅多个项目破世界纪录,成绩斐然,而且在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赛会服务、场馆运行、观赛体验、疫情防控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科技办奥理念。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科技冬奥专场发布会。

科技为高质量办赛提供支撑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介绍,科技冬奥体现在几大方面。办赛方面,重点解决冬奥工程的实际需求,突破了复杂山地气象精准预报、寒冷山地奥运场馆建设等面临的技术难题,支撑鸟巢和水立方智能化改造、氢能火炬传递、开闭幕式活动中的科技展示等,为实现高质量办赛提供支撑。

参赛方面,重点研发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建立智慧化比赛训练场地,研制适合我国运动员形体特征和运动特点的高性能服装,提升运动员参赛水平;观赛方面,主要是围绕“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方面部署任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提升观赛体验,塑造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安全方面,主要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部署任务,重点解决冬奥会安全监测预警、运动健康保障、环境风险评价等技术和装备问题。

示范方面,主要是围绕氢能出行、无人驾驶、100%清洁电力、智能机器人、无障碍服务等新技术在冬奥会场景中的集成应用。科技冬奥专项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共有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为实现北京冬奥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撑。

有体验,有精彩,有未来

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概括北京冬奥会新技术应用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有体验。“冰立方”作为最先开始比赛的场馆之一,通过对赛场内不同区域温度的精准控制,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同室不同温”的全新冰上体验。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在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为运动员创造更快的成绩提供了保障。已经见证了8项新的奥运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的诞生。1.9公里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它的场馆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场馆,在雪车和钢架雪车场馆的历史上,这座场馆是无以伦比的。

二是有精彩。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视频服务系统(Info-AV),是基于云转播平台实现,它经过了测试赛测试运行,在冬奥会期间提供所有赛事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直播、点播和下载服务,可自主选择原声或同声传译的音频输出,新闻发布会的音视频制作、编辑和处理全部在云端远程完成。针对开闭幕式、花滑、短道速滑、速滑和颁奖等赛事和仪式制作了8K节目,总台央视和北京电视台都开通了8K频道,在主媒体中心、首体、五棵松等场馆,以及部分城市广场和高校部署了8K屏幕,公众可以观看超高清视频画面。冰壶、速滑等12个项目制作了自由视角特效,而子弹时间转播的效果则用于云顶滑雪场空中技巧和U型场地技巧项目,为13场比赛制作了20小时的特效画面。

三是有未来。8K节目、8K频道及8K屏幕,正在走向公众。云转播,这项新型的转播模式,未来也将在更多的应用场景,服务各项大型活动。氢燃料大巴在延庆、张家口提供赛时交通服务保障,赛后将继续用于城市运行。由秸秆、玉米等原材料制作的生物可降解餐具,全面用于冬奥会餐饮服务,未来必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众多的智能化服务,未来都将成为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科技将更好服务“后冬奥时代”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志全介绍,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冬奥”项目为国家队跨界跨项选材和科学化训练方案选择提供了支持。例如,通过研究冬季运动员专项能力特征和科学选材关键技术为跨界跨项选材提供参考;通过采集优秀运动员各项指标、数据,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的训练指标参数,为训练方案的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

“科技冬奥”项目为国家队设计了模拟训练系统,“向科技要时间”。例如,利用风洞训练,协助运动员完成姿态减阻优化;六自由度模拟训练系统也运用到国家队训练中。冬奥会后,我们将继续抓好“科技强体”工程,加速“科技冬奥”项目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冰雪运动的爱好者。

33项技术在北京冬奥首次使用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表示,再有4天,冬奥会就要闭幕了。在惊艳世人的开幕式和精彩激烈的比赛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科技的亮点。“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北京冬奥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起向未来。”据了解,本届冬奥会先后测试了200多项技术,涉及到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有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充分彰显科技的创新力量。

一是科技让防疫更可控,为了助力疫情精准防控,部署了150余台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的监测系统,可及时检测场馆内各点位的空气环境,监测灵敏度比传统手段提高3倍,为赛事服务保障人员配备了3万余台多体征感知设备,及时发现并上报身体异常的情况。

二是科技让比赛更好看,积极推动8K、人工智能等数字与仿真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冬奥会观赛新体验。开幕式上运用数字视听,把数字科技的创意,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化8K立体播放体系,分布全市各区及150多社区的20块大屏、200余台8K电视机,冬奥期间播出画面更清晰、色彩更靓丽的200小时以上8K节目,让观众领略了科技的魅力。

三是科技让办赛更绿色。研发的使用碳纤维材料的氢燃料火炬,不仅重量轻、耐高温,还能做到燃烧“零”排放。在速滑馆运用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提升能效20%以上,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得到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滑冰联盟的高度评价。

许强表示,本届冬奥会众多黑科技的背后,是北京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既有科研机构的奉献,也有中关村一大批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攻关。当我们为运动员喝彩的时候,同样也为科技的进步喝彩,科技让我们相联、同在,让生活更美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李燕然 徐海燕(2022北京新闻中心供图)

编辑 王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