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开始几集哈利·波特总在受虐,《哈利·波特》全套书籍和电影,都不低幼。其实真正应该担心的,反而是大卫·耶茨接手的两部电影,在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让影片的气质趋向暗黑。
一个系列电影会陪伴人如此长的一段旅程,2002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公映的时候,我还是租的盗版碟;当然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也没赶上影市最好的时光,起码IMAX和3D还是新鲜的,但总体上它确实也部分见证了电影市场的魔法。
一个系列电影陪伴一大段人生,这和超级英雄电影,包括007电影都不同,因为现在大家还是会拿演员的童年和青年相比较,某种程度上,在一个造梦的世界里,确实存在一种共同成长。虽然可能你没有那根魔杖,但你也搞不清为什么至今还记得,哈利和伏地魔的魔杖都使用了凤凰的羽毛,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冬青木,一个是紫杉木。
我的意思是,一支笔,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本书,一个人,同样可以像一根魔杖,作为你感受逝者如斯的记忆锚点。当斯内普教授因爱之名死去,他的黑袍几乎是彩色的,起码像甘道夫晋级后的白袍,耀眼。当电影里的很多人在现实中真的已经离开,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这种陪伴型影视作品,除了十年起步的季播剧,可能只有林克莱特导演,伊桑·霍克和朱莉·德尔佩带来的“爱在”系列。哈利波特,从2001年到2011年,《爱在黎明破晓前》到《爱在日落黄昏时》是1995年到2013年,而另一部爱在将会在2028年。
这当然有不同,爱在系列是更长跨度的爱的总结性感受,而哈利·波特的演员们,几乎像是一场十年真人秀,指向更多话题的疆域和边界。而尤其让人动容的是,这一切的起点,只是一个女人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份礼物。哈利·波特用魔法打败魔法,生活里确实也需要这种持续的能量。
也许一周一部的节奏安排确实过于粉丝向,但那一拨同步长起来的孩子,可能已经身为人父身为人母,恬不知耻譬如我。当然,就不适合和10后去惊叹"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和送信的猫头鹰,以及拽密涅瓦猫头鹰这样的词。同时中年人也许可以回顾,为什么哈利·波特最终和金妮走到了一起,赫敏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罗恩,是不是都是因为三位主要人物各自的原生家庭情况。人们总是会在不同的时空对同一个命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所以林克莱特还打算2028年再来一部“爱在”,叫爱在什么呢?
爱在永恒轮回时。权力意志我还是有点懵,但我那天大概明白了一点尼采说的永恒轮回,当你的人生在某一阶段开始了重映,你会有一点点满意甚至满足,换句话说,如果让你重新来过,你还是买了同样的票,和你前世的票根一样。你愿意重新再过一遍同样的人生。旁边宫崎骏导演忽然大声喊了一句: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可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豆瓣评分才7.6分。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豆瓣评分9.2分。当然,宫崎骏那些纷纷重映的经典电影,也卖得很好。是时候想一想,你愿不愿意重映自己的人生。这价值一上,看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重映的电影,就不是看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了——没有难度,创造难度也要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了。(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