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首场寒潮强势来袭,大部分地区创下今年下半年来气温新低,你的羽绒服准备好了吗?
“不用998,不用198!羽绒服只要89!”打开网络直播,这样的广告词并不罕见。
问题是,你买到的“羽绒服”,是真羽绒吗?
近日,浙江湖州织里警方披露了一起羽绒服造假案件,现场查获“假羽绒服”7万余件,涉事企业3名主管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该批服装吊牌上标着70%绒,实际上却用“粉碎毛”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价,羽绒含量基本为0%。
每年秋冬季,往往会掀起关于“羽绒服”的科普和打假热潮,这段时间的媒体调查,又一次将羽绒服推上热搜。
“直播间展示的是好绒,但真正发的是差的”“标签随便说的,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从原料生产端以次充好,为控成本全然不顾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到线上线下销售端知假售假,用“飞丝”冒充羽绒成公开秘密,再到标签、检测报告全造假,“羽绒骗局”让人触目惊心。
羽绒服是冬季御寒必需品,既然标榜为羽绒服,填充一定比例的羽绒是最起码的要求,且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都有相应的约束。
比如,国标对羽绒服的充绒量有着明确的要求,标称的“绒子含量”必须要大于等于50%。但有关企业依旧明目张胆地滥“羽”充数,不仅没有达到国标充绒量的比例,甚至连“绒”都采用了冒牌货。更令人气愤的是,很多流通到市场上的假羽绒服连儿童款都没有放过。
滥“羽”充数为何屡禁不绝?这背后少不了成本的考量。
2023年以来,各种羽绒的价格已经有不同程度上涨。2024年涨价的情况更为明显,羽绒原料价格整体较去年同期上涨30%~40%。目前90%白鸭绒和90%白鹅绒每公斤的价格分别为504元、1100元。若以一件羽绒服含200克白鹅绒计算,单原料成本就已超过200元。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存在着巨大的成本差异,厂家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不惜铤而走险,大量生产充斥着假绒的劣质羽绒服。
知假造假、知假售假,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背离了诚实信用原则,更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这种不顾“里子”的做法,终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滥“羽”充数的背后,也暴露出监管漏洞。
据媒体报道,制假羽绒厂商建议“分仓”发货来躲避监管,监管严的地方就发好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的。
由于消费者缺乏专业检测手段和知识,羽绒制品的内在品质难以鉴别,容易成为掺杂使假的重灾区。
对于羽绒服里的“科技与狠活”,既不能只靠消费者的“火眼金睛”,也不能任由企业信口开河,需要强化落地监管,增加抽检频次,坚持严格标准,对问题产品“零容忍”。
说到底,造假卖假“赌”的就是一个利润和风险的比较。只有通过常态化执法来提高违法风险成本,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查处,在行业形成威慑效应,商家才不会为了短期利润铤而走险。
打击制假源头,还要管控售假终端。不少低价羽绒服往往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销售。电商平台要加强监管审核,不能放任低价劣质羽绒服在直播间大行其道。
没有“里子”,哪来“面子”。产品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罔顾质量、监管缺位,那么没有羽绒的羽绒服,寒的将不只是消费者的身体,还有消费者的心。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