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那些年,我们108个兄弟姐妹去当了土匪”,《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白月光结婚后我成了亿万富翁”,《简爱》是“高冷少爷独宠家庭教师”……
以网文的方式打开名著,很多人惊呼:自己当年竟然错过了那么多“爽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电影剧照
除了给名著换个时髦的“网文名”,还衍生出了“名著的一百种展开形式”。比如,“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给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又如,根据名著的情节,以网络文学的范式进行改写。
这是碰瓷吗?
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网络文学和名著,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随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 40 亿元、网文被纳入高校课程,人们再也无法忽视网文的迅速崛起。通过网络文化,对经典名著作出不同于传统权威的看法,既是网文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开放包容社会心态的表现。
而网文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明快的叙事风格,也把名著拉下“神坛”,变成普通人可以读懂的样子。比如,用“野心勃勃的情感猎手”来形容《红与黑》的男主角于连,便于理解又耳目一新。这背后折射出,社会节奏加快,读者渴望轻松、愉悦、直接的阅读体验。“以网文的形式打开名著”,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人阅读需求的迎合。
这是创新吗?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因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影响力,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目前看,不少大众化的网络文学,从艺术质量上很难与传统经典媲美,一旦套入名著,可能会简单粗暴地将其标签化、道德化、娱乐化。
一方面,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妻横刀夺爱”这样言情小说般的表述,掩盖了原著对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个人追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丰富复杂的价值观念被简单处理。
另一方面,脸谱化的解读、千篇一律的“爽文”模版,只能给读者简单狗血的刺激,降低了社会审美,甚至让人深感“智商-100”。
事实上,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打开名著,前提在于不能简化、矮化、改变名著的价值内涵。做解读、打标签,都建立在文学作品这个“地基”之上,网文中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有趣的“网梗”也源于名著本身。生搬硬套、顾此失彼,为了点击量拼凑文字,把严肃变低俗,把轻松当轻佻,没有尊重和传承,何谈创新和发展?
拉近距离也要增加厚度。我们需要的“名著新编”,不仅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也能拓宽文学的边界;不仅培养我们走入文学深处的阅读方式,也通过不断的互动反馈带来了意义的持续生产。
文以载道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学认知。打破套路,抛弃糟粕,融入时代精神,让经典与网文良性互动,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寻找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哲思,这样的“再创造”才有意义。(安徽时评微信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