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你看“人头”,我“捡漏”

国庆假期里,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景点人人人你人人人”的画面。网友调侃:看的不是景,是“人头”。

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热度高涨,各大热门旅游城市、景区游人如织,高铁站里人头攒动。

人来人往的候车大厅 王翔/摄

据报道,仅10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144.8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国庆节出游”搜索量比去年同期上涨27倍。

难得的黄金周,无论是去早就想打卡的城市,或者和家人朋友来一场赏秋游、非遗游、本地游,都是给身心充充电、去去“班味”的好选择。

但是,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交通费用、住宿价格都远超平时,出游一趟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掂量掂量钱包,许多年轻人“仗剑走天涯”的梦,还是化为一句“以后吧”的感慨。

这一背景,或许催生“国庆捡漏出游”的爆火。据报道,由于国庆机票的回落,极大地刺激了“捡漏游”现象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火热。

“捡漏游”,即一些原本没有出行计划,或出行意愿不强的人,在低价诱惑下,临时作出出行决定。性价比,是“捡漏游”的底层逻辑。

例如,某出行平台显示,9月30日晚7-9点,10月1日上午8-11点是出发价格最高的时段;10月5日开始返程价格一路走高,10月7日是价格最高点。换言之,这中间存在的“低价窗口期”,便成为“捡漏”出行的最佳选择。

得益于互联互通、信息透明的互联网技术,“捡漏游”开始深植于时下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开放的内心,有望成为一种从新技术、新时代的深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过节方式。

如今,消费者似乎正在“整顿”旅游业:节假日里,知名景区酒店价格高昂,一般人难以负担,小地方的酒店反而物美价廉,让“反向旅游”开始盛行;国庆前后,以往神秘的国宾馆由于性价比迎来预定高峰,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住宿体验;淄博烧烤走红带动年轻人的“特种兵式旅游”……

他们,以互联网的语态、松弛而不守旧的姿态、勇敢开放且看重性价比的心态,重塑文旅消费的话语形态。这些创新与探索,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让节假日更具生命力、吸引力。

消费者的转变,也是地方的发展机遇。不论是淄博、天水的流量走红,还是最近火热的“捡漏游”“反向旅游”,都说明文旅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机会都留给有准备的人,“泼天富贵”留给懂消费者的人。

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宝藏小众城市”成为了年轻人青睐的目标。从目的地来看,呼伦贝尔、赣州、芜湖、拉萨、日照等成为消费者规避人潮、玩出不一样感觉的热门选择。

当然,“宝藏小众城市”出圈后,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兜得住游客奔赴的热情,才能让“捡漏游”成为游客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假期仍未结束,国庆旅游的热度还在高位,面对文旅分散化、去中心化的大趋势下,各地不妨认真思考: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这,或许才是互联网时代的文旅思维。(据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