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丨王树国教育“三问”,触动了谁?

“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在日前举行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现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发出教育“三问”,引发广泛关注。

王树国表示,这“三问”是他做大学校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目前也没有找到答案。唯一得到时间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有些)没有他们做得好。”

有心栽树树成柴,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那么多没读博士的人,却比读博士的人取得了更多成就?王树国校长对教育的反思,特别是这“三问”,直击当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历不完全等于能力,更不等于创新能力。这“三问”启示我们:创新人才的成长进步,既需要在课堂里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在血与火的挑战当中锻炼实战能力,更需要全社会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进入了以科技为核心的战略竞争时代。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高校应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作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

近年来,高校在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注重科研育人和大师引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还存在亟待破解的问题,如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高质量发展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两张皮”现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质效。

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高校要推动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优化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更精准对接产业变革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突破传统的“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PPT”培养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在真刀真枪的科研任务中培养创新人才,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动力。

当前,尤其要把人才培养的发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和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上,畅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与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打通育人和用人的“最后一公里”,构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架起教育端与产业端之间的桥梁,真正在听得见“枪炮声”的地方去提升人才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呵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静待花开的定力。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青年成长发展的生态,给予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人才成长搭建宽广的舞台。

一方面,坚持“百年树人”理念,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让青年人才敢做大问题、研究真问题,甘坐冷板凳、奔星辰大海。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的环境,为青年人才建立容错机制,让青年人才更敢闯敢干、更愿创会创。

另一方面,敢于不拘一格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切实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解决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创新教育赋能人才培养,持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教育,打造创新创业的沃土,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中成长成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