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伦理底线,不让“纪念”演变成“伤害”

5月21日,著名演员朱媛媛离世的消息让无数网友泪奔。21日下午,一位医生在个人社交账号发布了一组朱媛媛生病住院的照片,被广泛转发。不少网友都留言质疑:身为医生,其公开发布病人就医照片,是否妥当?5月22日,记者搜索该名医生的社交账号,发现包含这组照片的视频已经疑似隐藏或删除。据此前报道,辛柏青、朱媛媛这对极为低调的夫妻,此前从未透露过去5年他们的家庭经历着如此艰难。

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癌症离世的消息令公众痛心,众多演员和官媒纷纷发文悼念。黄晓明昨日也在悼念朱媛媛时表示,朱媛媛在剧组拍戏时,从未和他们说过自己生病的事。但一名医生在社交媒体发布其生前住院治疗的照片,引发网民对患者隐私权与医德伦理等的激烈争议。此事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本质上是医生超越其职业伦理,暴露病人隐私。

尽管医生可能是出于缅怀或传递朱媛媛抗癌乐观精神,才发出这组生病住院期间的照片,但公开逝者生前敏感信息,本质上还是逾越了医患信任的边界,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尤其是,朱媛媛生前极为低调,她从未向外界透露病情,甚至在剧组隐瞒病痛坚持工作,所以医生此举恐怕也与朱媛媛本人意愿不相符。

医生发布患者信息,并且患者还是观众熟知的演员,此举引发强烈争议,甚至还被质疑是“蹭热度”。医生被质疑后隐藏或是删除相关动态,说明医生也认识到利用社交平台曝光病人隐私行为不妥。此事给予我们的启示首先是,在法律层面明确患者隐私的使用边界,明确“善意”和“侵权”的判定标准。对于社会公众而言,患者低调隐瞒病情,我们应该尊重其个人意愿,不可将个人情感表达需求凌驾于对方权利之上,更要注意避免将名人苦难过度消费为公共谈资。

朱媛媛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征服了无数观众。如今斯人已逝,社会公众的悼念和缅怀都应该怀揣充分的尊重。无论是其荧幕上的风采还是病痛中的坚持,都值得以更体面的方式被铭记。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流通速度和范围不可估量,如果守不住伦理底线,很可能将善意的“纪念”演变成“伤害”。(汪艳)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