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丨上完本科考大专!该告别学历迷思了

“先上本科后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备注招生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引发关注。

对于“本升专”,一些网友的吐槽中夹杂着戏谑与无奈。“本升专”的出现,恰恰表明,公众需要摒弃“学历至上”的迷思和“层次教育”的旧观念,以类型教育思维对待职业教育。

一些人以“逆向读专科”来看待高职院校招本科生,这是传统的学历观以及层次教育观,认为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类型教育,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没有高低之分。

我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更强调理论知识体系构建。而职业教育,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式,培养学生毕业即上手的职业技能。按照两类教育的不同定位,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往往不如职业院校毕业生。

多年前,有学者指出,如果北京大学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超过职业院校毕业生,那就不是北大,而是把北大变为职业培训机构。当时这一观点并未引起共鸣,甚至有人质疑:若不重视动手能力,北大毕业生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其实,这恰恰反映了高等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国际共识。正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本科生,其核心培养目标与优势通常不在于与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毕业生比拼具体的、操作性的动手能力。不同类型的院校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和人才培养使命。

解决这一问题,要让接受本科通识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化训练再就业。在美国,这个职业化训练阶段,就是硕士教育。硕士教育在欧美等国,并不是什么高学历教育,而是过渡教育:向攻读博士过渡的为学术硕士,而向求职、就业过渡的则是专业硕士。简而言之,专业硕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

虽然我国也强调专业硕士就是培养应用人才,但社会并不太接受这就是职业教育。我国不少高校,也依旧参照学术硕士培养专业硕士,导致专业硕士偏离职业教育定位,没有对接受普通教育的本科生进行合格的职业化训练。

但再牢固的偏见也抵不过现实。近年来,国内普通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研究生,“回炉”上技校学技能的并不少见。郑州这所高职院校已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且人数和专业数逐步增加。这要求公众必须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如果继续崇尚普通教育而漠视职业教育,未来还会出现博士毕业上技校等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情况。

大学必须确立清晰的办学定位。笔者认为,我国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都应该是职业教育。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其根源在于这些本应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其培养模式仍偏重学术型或通识教育导向,未能充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学术研究人才的需求总量相对有限,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明确专业硕士教育、工程博士教育,就是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必然加速贬值,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者,可能很难生存发展。

这对考生和家长的启示是,在选择大学时,必须搞清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自身追求。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诉学生,不要想着毕业后的就业,而要专注做学问。学生对此不解,因为他们在填报志愿时,都“被教育”要关注就业。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考生和家长意识到这一问题,一些考出高分的学生放弃进名校而选择职业本科,或者放弃上普通本科而选择高职。这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做出的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追逐学历的跟风、从众。这些“逆向选择”的案例,如同投向“学历迷思”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社会的教育认知。

与其在固化的观念中焦虑,不如顺应时代变革,以开放心态拥抱教育的多样性。让学术的归学术,技能的归技能,才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