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不起眼的新闻见诸网端,一则是合肥网民晒出在地铁站健身、问诊、上课、买水果的视频……原来是当地轨道交通满足市民需求,打造便捷出行体验的最新举措。一则是多地知名酒店走上街头摆摊的消息,因为没有装潢、没有空调、没有贴身服务,大厨烧制菜定价亲民受到热捧,郑州一家五星级酒店摆摊的日营业额突破了6万元。
看似毫不相关的两则新闻,放在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中看,或能见微知著,恰好成为“消费是上半年经济一大亮点尤其是服务消费加快”的生动注脚。
据国家统计局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消费的特点一个是服务消费加快,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占比在提升,另一个是新消费模式和业态包括很火的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方兴未艾。
无论是自带流量基因的轨道交通以地铁站这一场景为粘合剂,对生活服务消费的传统场景进行聚集、融合,还是传统认知里相对奢华的星级酒店主动放下身段上街头售卖,都可以看到企业在促进生活服务消费上的积极努力。
虽然前者作为公益性项目,并非完全自负盈亏,但仍可通过多元化经营增强自身盈利能力。坐拥流量和场景双重叠加优势的各地轨道交通近年积极探索,如青岛地铁持续深耕“出行+消费”场景,致力于打造“轨道上的便民生活圈”。合肥轨道交通工作人员亦表示,地铁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场景,“希望把服务嵌入大家的通勤轨迹中”。
除了餐饮、购物、理发等日常生活服务,部分城市地铁站瞄准时下受到青年群体追捧的情绪消费、精神消费,开发灯箱个人广告业务,家人过生日送祝福、情侣间表达爱意等,都可以有偿呈现。
“消费者开心了,我们的企业才能活。”酒店负责人的肺腑之言说出了多家酒店走上街头摆摊的真实原因。活下去,是企业创新的内驱力,要在市场生存,就要主动放下身段,精准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破解市场痛点,创新服务场景。
商务部负责同志在《求是》杂志著文《多措并举扩大服务消费》中表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加快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社区街头、地铁是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高频场所,有效利用这些场所,为居民提供高品质服务,是企业生机所在。正如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聚集”、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将始终是服务消费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所在。(江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