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 | 非必要不做PPT:“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该关掉了

基层减负,从小小的一块屏幕开始。

今年以来,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各级各单位公务视频、PPT等情况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推动视频、PPT“减量、减费、减负”。

据“宁波发布”7月26日消息,宁波通报2起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花费财政资金制作非必要电子演示文稿,其适用场景单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与“过紧日子”要求不符。

PPT作为公众非常熟悉的软件,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清晰地展示情况,提高汇报效率和效果,在一些工作场景中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在PPT、视频展示上出现了“内卷”、泛滥之风,越做越“高大上”、越做越“离不开”。无论大事小事,一有公务活动,制作PPT、视频似乎成了“标配”,特别是汇报、迎检更需要它们“撑场面”。

由于将过多精力用在镜头调度、特效包装上,一些工作部署安排、总结汇报的PPT、视频外观越做越花哨,内容却乏善可陈,甚至化简约为繁琐、水分很多,导致真实的情况被掩盖、问题被隐藏,屏幕成了“屏保”。同时,制作PPT、视频费时费力,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必然带来无谓的人力、物力投入。

工作怎么干、干得怎样,本来写清楚、说明白就够了,过度看重展示的方式,PPT、视频泛化滥用,本质是喜做表面文章,把心思花在“滤镜”“美颜”上,必然挤压用在办实事上的时间。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PPT、视频制作上,热闹好看,结果不了了之,“忙了个寂寞”,本末倒置、得不偿失。长此以往,政务工作将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怪圈,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不分场合、不分情况地过度使用PPT、视频,是一种惯性和任性,源头是形式主义,折射了浮躁不实的工作作风和理念,贻害无穷。必须明确,非必要不做PPT、视频,刹住泛化滥用之风。

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需要有科学的配套机制,注重从源头进行管控。整治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而是需要识别出哪些是“数字表演”,哪些才是真实需求。

加强对公务PPT、视频制作使用管理、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对公务视频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网络直播等建立及时报批的工作机制,既查显性的账务浪费,也纠隐性的人力浪费,切实取消不必要公务PPT、视频。

PPT、视频作为信息传递与工作展示的重要载体,本身不是麻烦制造者,更无“原罪”。坚决向“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说不,就是要让屏幕回归其信息传递的本质功能,让政务工作走上务实高效的轨道。

总而言之,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公务人员的时间精力,都应该用在“刀刃上”。所有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把节约下来的资源留给最紧迫、最实在的需求,办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