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连日来,北京遭遇连续极端强降雨,造成重大灾害。此次降雨有哪些特点?降雨是如何形成的?后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情况?专家与相关部门为您一一解读。
7月27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庄子村拍摄的河道。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降雨有何特点?
自23日起,北京连续数日出现明显降雨。记者从北京市了解到,此次降雨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首先,持续时间长。自7月23日以来,本次降雨过程已持续7天,截至29日11时已持续147小时,超过北京“23.7”极端强降水过程持续的83小时。
第二,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尤其是北部山区。据介绍,23日8时至29日11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其中,密云区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怀柔区平均降水量229.9毫米,平谷区平均降水量347.9毫米。
第三,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例如,密云区累计最大降水量在郎房峪站,为573.5毫米;平谷区累计最大降水量在北水峪站,为511.2毫米。
第四,极端性强,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26日午后到夜间,北京的密云、怀柔、延庆三个区都出现了小时降水量超过80毫米和3小时降水量超过180毫米的站点;28日凌晨,密云再次出现3小时超过180毫米的站点。
降雨如何形成?
漫长降雨如何形成?从宏观上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天气的关键系统,其季节性活动直接关系各地雨季进程。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介绍,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副热带高压稳定影响到华北地区,北京已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多雨水时段。
具体而言,近期北京降雨可分为两个时期。记者梳理北京市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24日至27日期间的降雨,系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产生。许小峰介绍,这一时期北方恰有弱冷空气不断南下,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降雨带,也就是典型的华北雨季形势。而28日夜间至29日上午的降雨则是因为受高空槽及台风外围水汽远距离输送影响产生,自西向东给北京带来了相对均匀的大面积降雨。
7月27日,密云水库向下游泄流。潮白河干流密云水库7月27日发生1959年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接下来如何防范?
气象部门介绍,29日14时30分许,影响北京市的强降雨云团已移出。北京市气象台7月29日14时30分解除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同时,预计29日下午至傍晚,北京仍有分散性雷阵雨,请注意防范。
气象部门提示,北京当前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且近期降雨频繁,山区和浅山区发生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极高,公众应避免前往山区危险地带、河道、地质灾害隐患区域活动。
另据北京市水务局消息,受强降雨影响,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量显著增加。截至29日6时,入库水量累计达到7.3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充分发挥拦洪削峰作用,处于超汛限水位运行状态。为应对后续来水,根据全市防汛工作统一部署,自7月27日15时以来,密云水库持续向下游泄流。
7月29日,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庄中学居民安置点,太师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右)为安置在此的群众开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目前,北京市水务局相关部门正24小时监测河道水位、水库大坝及堤防安全。水务部门提示,泄流期间,河道水流湍急,存在安全隐患,请公众远离河道,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不要在河道内游泳、垂钓或开展其他涉水活动,确保自身安全。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示,近期应注意饮水卫生,同时注意食品卫生,切勿用雨水或被雨水污染的水清洗蔬果和餐具,加强清洗和消毒,饭菜尽量当日吃完。此外,降雨天气皮肤有可能接触到雨水,雨水浸湿部位要及时用清水清洗干净,以免引发各种皮肤疾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