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当AI大模型与人类进行辩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在央视《2025中国·AI盛典》中,武汉大学老师、知名辩手、主持人陈铭与MiniMax大模型辩手展开激烈辩论。现场有超过30%的观众被AI“迷惑”了,根据“图灵测试”规则,标志着国内大模型首次通过人机辩论“图灵测试”。
8月4日,陈铭接受了大皖新闻记者的采访。谈及AI在辩论时的表现,陈铭感慨,AI大模型的人声仿真能力“足可乱真”。在辩论环节,第二个辩题是“AI会不会爱上人类?”对此,陈铭说,“现在不会,但未来完全可行”,“可以通过‘具身体验’这条路径来实现。”而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也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事,“不能让技术跑在伦理前面。”
“我比AI更会说话”,AI的人声仿真能力“足可乱真”
《奇葩说》冠军、被余秋雨称赞为“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当“辩论大神”陈铭与AI大模型进行辩论,究竟谁“更会说话”?
“我更会说话,人类更胜一筹。”8月4日,陈铭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从现阶段来说,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人类还是占有优势的,“我赛后发了一条微博,我认为它(AI)现在应该已经超过了95%左右的人类辩手的水平。但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式的创新。”
“对于AI大模型辩手来说,最大的掣肘、最大的制约还是在实质内容、实质观点的创新。AI大模型基本上还是只能用漂亮的修辞去重复人类已有的深度思考的观点,所以在一些深度思考和边缘问题上,它几乎无法做到观点的突破式创新。”陈铭说。
回忆起当时现场辩论的情形,陈铭感慨道,AI大模型的人声仿真能力“足可乱真”,“我自己也很难分辨AI的声音和我自己的声音。”陈铭向记者介绍,不同于后期看到的视频画面,自己当时在现场面对的并不是由AI生成的“另一个陈铭”的影像,“而是一个方盒子,上面有一个不断转动的圆球,但并没有生成人物形象。”
“我只能听到它(AI)的声音,我当时内心(感到)非常震撼。跟我一起走进去的还有我们团队的工作人员,他们都以为是我在说话,或者在放我以前的录音。”陈铭说,不仅仅是音色、语气等像极了自己平时说话的模样,“AI的观点展开的方式、切入的视角以及强逻辑的这种论证结构都跟我的方式一脉相承。”
国内大模型首次通过“图灵测试”,AI到底会不会爱上人类?
1950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提出一项衡量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水平的经典标准——如果一台机器在自然语言对话的过程中能“骗过”超过30%的人类参与者,那么这台机器就被认为具有智能。这便是经典的“图灵测试”。
在陈铭与MiniMax大模型辩手的第一轮辩论中,100位观众面对两个一模一样的陈铭,在完全对等的条件下,仅凭辩论内容、语言风格和思维逻辑判断谁是人类。现场有42%的观众被AI“迷惑”,根据“图灵测试”规则,标志着国内大模型首次通过人机辩论“图灵测试”。
而在第二轮的辩论中,陈铭与大模型辩手的辩题是“AI会不会爱上人类?”陈铭笑言,当时自己抽签抽到的是反方——AI不会爱上人类,“在现有的技术路径下,基于深度学习和神经元反应模拟的这一套大语言模型,它(AI)无法拥有或者无法完整地拥有人类的情感。”
但放眼未来,陈铭说,如果AI能够进行“具身体验”,“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感官体验能力”,那么,AI爱上人类“完全可行”。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团队曾做过一个尝试,为AI构建一套完整的皮肤系统,让AI可以感知温度、硬度、湿度和疼痛,“这就是通过‘具身体验’去实现。有了这种具身体验,那它(AI)跟人一样会产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和恨。”陈铭说。
完善伦理规范迫在眉睫,AI也会带来新的工作机会
如果AI无人驾驶发生交通事故,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在陈铭看来,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事,“技术的路径可不等人,不能让技术跑在伦理前面。”
“我相信AI是人类非常高效且忠实的助手。它可以在信息处理上极大地提升人类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它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陈铭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会取代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但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工作机会,“会有很多由AI衍生的工作机会出现。我觉得可以有一个‘AI助教’的岗位诞生。因为随着AI教学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角色能够帮助、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AI;并且在孩子们与 AI 沟通的过程当中,成为最有活力、最有灵性、最有温度的沟通桥梁。”
任正非曾提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这一观点,陈铭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自己并不赞同这一观点。
“人类还有好几项技术难关需要去攻克,比如可控的核聚变。这一切才刚刚开始,等待着我们的是星辰大海,不应该是‘最后一次’。”陈铭说。
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魏顺顺 (图片来源于陈铭社交平台)
编辑 陶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