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三角洲公园鸟瞰图 摄影罗军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州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打造“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皖北开放新高地”的定位,谋划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聚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在中部崛起、皖北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宿州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
经济增长动力加速培育
五年来,宿州市聚力创新发展,经济增长动力加速培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宿州起步赶超的“踏脚石”。宿州市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将创新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
创新驱动工业发展。持续坚持“工业强市兴县”,以“三个10”项目为抓手,高强度推进工业首位产业“3111”工程,该市工业产值跨千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千家,县区、园区首位产业实现产值 807 亿元。全面落实“四督四保”,深入实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项目等制度。今年开展的重点项目谋划“百日攻坚”活动,累计入库亿元以上项目387个,总投资2233亿元。
创新带动产业转型。统筹推进“全创改” “三重一创”,加快省、市两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6.8%,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3%,均居全省前列,3D打印、石墨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建立,成为全国第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轻纺鞋服、食品加工、板材家居、生物医药、煤电能源等传统产业供给质量,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394亿元,年均增长16%。
创新推动县域提升。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2016 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 83.6%。园区经济活力增强,去年8家省级开发区经营收入876.3亿元,财政收入36.6亿元。
新亚电子手机组建生产车间
统筹联动格局逐步形成
五年来,宿州市注重协调发展,统筹联动格局逐步形成。对于宿州市来说,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双轮驱动”战略中重点促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深度城镇化。注重“多规合一”,正在编制《大宿城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推进新一轮《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率先启动新型城镇化试点,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主城区实现双“80”目标,宿城大外环环内面积超200平方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砀山、萧县进入“高铁”时代,交通建设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按照“三治三增三提升”,继续推进“555”工程,四个县累计建设重点工程 367个。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管服务超市”荣获2016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奖。
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制定出台建设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实施意见,打好农业产业化、秸秆综合利用、乡村旅游业“三大战役”,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00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75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法连续多年写入省委 1 号文件。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产值 1027 亿元,增长9.2%,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砀山县、泗县被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砀山酥梨进入“全国果品业最具投资价值品牌 30强”。
春到清水湾 郭建军
大美宿州建设初显成效
五年来,宿州市倡导绿色发展,大美宿州建设初显成效。宿州市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宿州。
强化绿色保障。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实施“蓝天、碧水行动计划”,落实大气、水、土壤“三个十条”,全面实施河长制,持续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全力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涉及宿州市的32条问题,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的207件问题已全部办结,省环保督察组督察反馈的78件问题已办结销号70件,剩余问题年底前整改完成。
构建绿色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出台《关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闯出绿色发展宿州新路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新汴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故道果林田园生态绿带、符离大道生态文化廊道三大生态板块初具规模。去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487万平方米,建成绿道70公里,新造林14.7万亩,新汴河景观带获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积极开展“16 城同创”,荣获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四县一区文明创建均获得省文明县城和省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延伸绿色特质。有序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一体化推进,制定出台的《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为全国首部规范农村垃圾治理的地方性法规。
三角洲之夜。 苗地摄
改革开放高地稳步构筑
五年来,宿州市厚植开放发展,改革开放高地稳步构筑。宿州市抢抓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和该市区位交通优势,全面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将宿州市打造成为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皖北改革开放新高地。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郑徐客运专线、德上高速宿州段等建成通车,成功列为全省唯一的交通运输物流试点城市。宿州海关正式开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皖北开放发展新高地初步形成。连续多年实施招商周、无会周制度,制定首位产业招商路线图,全市累计到位内资 4402.9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24.1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4%。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放管服”改革, “三集中、三到位”全面落实,行政审批类、公共服务类项目“网上可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实施,新增登记注册企业户数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民营企业税收贡献率达8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96%。稳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权不变” “五有并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文化体制、医药卫生等改革有序推进,人地挂钩改革试点、农业信贷劝耕贷惠农贷款试点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选用乡贤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得到中央改革办充分肯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流转土地405.4万亩,流转率45.7%。推进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施金融“五个一”工程,2016年新增贷款、直接融资均创历史新高。
石墨烯实验大楼
人民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五年来,宿州市推进共享发展,人民群众福祉持续增进。宿州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共建共享为核心,创新社会治理,注重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生活更幸福。
大力改善民计民生。33项民生工程和10件惠民实事有力推进,全市各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8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居全省第10位、第2位,去年分别达到了 25533 元、9917元。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货币化安置比例达70%,工程开工率、基本建成率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聚力推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1234+产业扶贫”的总体思路,全力抓好“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动态调整,选优配强扶贫工作队,全面加强扶贫经费保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3 年底的 61.27 万人减至目前的28.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8%降至5.4%,贫困村由359个减至219个。
着力加强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铸安”行动深入开展,全市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下降。
合力推进共建共享。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实施分乡设所。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居“皖北第一、全省先进”,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 “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着力补齐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短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