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会思考一件事,单单就物质这件事来说,我们跟我们的父辈相比,到底谁更幸运?
表面上看,当然是我们更幸运一点,上一辈人年轻时总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的状态,吃饱穿暖就应对生活怀有感激,我十多岁的时候,还能看到我妈经常为钱发愁,我们虽然谈不上多么富裕,起码不必为基本生计大伤脑筋了。
但是,我们却比父母更焦虑,焦虑这种情绪也许没有愁苦深刻,却更为长久。毕竟,愁苦是由具体问题引发,问题解决了,满天的云彩也就散开了。焦虑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永无宁日。
我并不觉得这是嫉妒,活在当下,就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其他车辆嗖嗖地从旁边驶过,就会怀疑自己已经落在后面了。谁都无法定义自己的生活,消费主义一统天下,试图将所有人都纳入整齐划一的价值体系里。
一些鸡汤公号告诉你,那些比你聪明的比你更努力,你应听从他们的建议,成为更加厉害的人;另一些鸡汤则告诉你,消费是一件高级的事,羊绒要贴身穿,戴森的吸尘器能够打开你被贫困限制的想象力,为什么要买大牌包,大牌包能够整个提升你的生活水准,有了包,就得有个放包的柜子,有个柜子,就得配个放得下柜子的房子……
消费主义把生活变成了一个无底洞,得到的越多,渴望的就越多,你像躲避毒蛇一样躲避匮乏,而别人的“多”,时刻提醒着你已经匮乏或是即将匮乏。
我为什么熟知这一切?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时刻啊,好在,当我恐慌,我会飞快地找出几本书,通过它们,你会发现,“匮乏”没有那么可怕,它有时甚至是丰富和有趣的。
第一本是李娟的《冬牧场》。要说可读性,这本书不如《我的阿勒泰》,但是它更加治愈(抱歉我用了这个烂俗的词),这本书里的李娟,活得太“惨”了,这个“惨”,却是她自找的。
这年冬天,李娟决定随着转场的牧民去体验一下他们“最悄寂深暗的冬季生活”,听上去很浪漫是吧?但是请看看她的“装备”: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绒外套、羊皮大衣”,下半身则是棉毛裤、保暖绒裤、驼毛棉裤、夹棉的不透气的棉罩裤、羊毛皮裤。
对,不是大牌冲锋衣,没有轻盈的羊绒和抓绒,需要层层累加,因此重如铠甲,出发前李娟还觉得脖子扭不动,喘口气都困难,跟着牧民进入荒野后,这些感受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感觉,叫做冷。
长途迁移,每一样东西都有实打实的作用,每一点感受,都更多地发自肌肤而不是心灵,人与自然的严酷劈面相逢,直接、凌厉,来不得半点无病呻吟。但有得有失,就像几米所言,当你跌入大坑,抬头却见最美的星斗,寒气能杀人的夜晚,李娟挣扎着走出帐篷去上露天厕所,一抬头,看见最华丽的银河。
删繁就简,终有所见,并不是说匮乏就是好的,但是在貌似可以得到更多的时代,选择匮乏是可以成为一种调剂,一种将生活变得参差多态的方式。
主动选择匮乏的还有梭罗,他受够了人们对于“更多”的渴望,他说“比起我的邻居们所从事的劳役来,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个艰巨任务简直算不了什么;因为那只不过是十二个,是有穷尽的,但是我从来也没有看到过邻居们杀死捕获过什么怪兽,或做完过什么劳役。”
“他们被通常称为需求的一种命运的表象所支配,储存蛾子和锈蚀会使之腐坏、贼人会进入偷窃的财富。如果不是更早,那么在到达生命的尽头时他们也会发现,这是一个傻瓜的生活。”
他不愿再做自己的监工,被欲望驱遣着过沉默绝望的生活,移居瓦尔登湖畔,是他所做的一个实验,他想让自己置身于极度匮乏中,从而判断,哪些是生活的必需品,哪些是伪装成必需品的奢侈品。
《瓦尔登湖》这本书写得非常有趣,除了那些适合被引用的风景描写和隽语警句之外,我更爱看的,是梭罗列出来的生活清单,盖一间房子需要哪些材料,每种材料花多少钱,在11英亩的土地上可以种植什么,扣去支出后还有多少结余。我喜欢作者那种有滋有味又洋洋得意的描述,更喜欢看他近乎八卦地描述他邻人的种种,总之,匮乏不但没有影响梭罗的兴致,反倒为他的生活增光添彩了,看到这些,真为生而为可以超越欲望的人感到骄傲啊。
也许你觉得无论是李娟,还是梭罗,活得都有点不现实,像在做实验,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更有参考性。舒国治不去偏远之地,但同样试图将所需压缩到最低。他成天在城市里晃晃悠悠,发掘各样乐趣,把家当成一个睡觉的宿舍,东西越少越好。为了维持生计,他偶尔挣点稿费,但不会计算自己的存款,即使手里只有两千块也不会觉得很穷。
当然,上面说的这所有人,都是以单身汉的形式存在着,但是,即使家有儿女,也不该成为我们放纵自己去焦虑和慌张的理由,我们是否放大了自己的所需,是否太渴望将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控制在自己手中?这种太强的控制欲,也囚禁了自我,眼前,只有固定的一小片天地,因此感到无处奔袭。
其实匮乏没有那么可怕,失控也没有那么可怕,自我囚禁、惶惶然不得终日才是最消耗人的,强有力的人,能够在任何困境中保持平静。这里再推荐我夏天里看的一个小说《斯通纳》,主人公就叫斯通纳,是个倒霉的美国教授,他遭遇了神经质的妻子,被妻子控制和近乎毁灭的女儿,他的上司处处跟他作对,他遇到心神相通的女人,却不得不互相割舍……现代人所恐惧的一切他几乎都遇到了,却从来没有学会躲避,他用血肉之躯硬扛着,对于人生没有预设。
直到最后,他也没有苦尽甜来,在世人眼里,他是那样一个落魄狼狈不得志的老男人,但是我依然羡慕他内心如石头般的宁静。他偶尔震惊,但从不真正恐慌,更不会崩溃。有时候我想,当我害怕匮乏时我在害怕什么?我是害怕自己扛不住会崩溃,但这本书让我知道,即使山穷水尽,也是可以不崩溃的,老老实实地活着,遇到什么就去应对什么,其实也是可以的。
作者: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微信朋友圈转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