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1月20日上午,合肥民间考古爱好者俞长兵在肥西县灯塔社区墩张大郢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在该村一处田地里,发现一座疑似为明代的古石桥,石桥上斑驳的青石上写有“天启二年,建张家桥”的字样。
田间发现古石桥
35岁的俞长兵是安徽定远人,平时喜爱考古(本报2012年7月2日曾对他进行过报道),最近几年,他靠打零工挣钱,坚持对合肥周边区域进行田野调查。1月20日上午10点,俞长兵在肥西县灯塔社区墩张大郢村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该村田地里的这座古石桥。
考古爱好者在观察这座古石桥。
昨天中午,在俞长兵的引领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了墩张大郢村。走过几百米泥泞的土路,记者来到了这座古石桥旁边。记者注意到,石桥在田地里很不起眼,只是跨过一条宽数米的小河,整个桥身已经埋没在田埂里,绝大部分桥面被泥土、野草覆盖,只有几块青石板隐约露出。而从侧面看,石桥呈拱形,桥下有大量积水。
俞长兵告诉记者,他本来是来此处寻找村落古迹的,“我看到村里的古祠堂已经倒塌了,就询问村民附近哪里有古迹,结果就找到了这座古桥。”而为了确认这座古桥的年月,俞长兵冒着落水的危险,一手攀着树枝,一手拿手机,对古桥西侧桥身顶端的青石拍照,“图片上能清楚地看到‘天启二年,建张家桥’八个字。”可能是由于时间长了风化等缘故,这几个字显得有些模糊。
村民对它有感情
据附近的几位村民介绍,这座古桥当地人称之为菜花桥、石头桥,是个老古物。今年63岁的村民张大平告诉记者,自己的祖先是明朝时从江西瓦屑坝迁来的,“家族也有族谱,这座古桥应该是明朝时候的古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过对于桥上刻的“天启二年,建张家桥”八个字,村民们表示并没有注意。
76岁的村民张克法告诉记者,在自己小时候,就有这座古桥了,“比我们的年岁都大,有很长的历史了,桥下的河直接通到派河。”此外这座古桥还很结实,“去年我们干活时,犁田机从桥上走,当时还担心断了,结果走过去也不要紧。”余阿姨说。
村民张婷婷介绍,自己奶奶今年快90岁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古桥还救过奶奶一次,“我奶奶三岁时,一个日本鬼子从桥那边过来,一个乡亲把我奶奶抱到桥底下躲过了一劫,日本人没看见过去了,这座桥还算救过我奶奶一命。”
采访中,村民们表示,这座古桥存在几百年了,目前也亟待保护。而记者也注意到,蓬莱路跨派河大桥的土堆,距离古桥只有几米了,“古桥都差点被埋了,毕竟有这么长的历史了,我们希望古桥能保护下来。”村民们说。
呼吁保护好古桥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合肥城市记忆搜寻者萧寒,他表示这座古桥位于拆迁村庄的边缘,未来很大的可能是被拆或者被填埋,萧寒认为,古迹是历史的佐证,毕竟这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桥,作为地方历史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他觉得当地的文管部门应该考虑如何保护好古桥。以后可能随着发展,这里的地名也会消失,而这座桥,很可能会成为这个地名存在过的佐证。
巢湖民俗爱好者昂云介绍,环巢湖地区水网密布、沟壑纵横,石桥尤多,古代遗留下来的老桥也很多,周边几个县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些古桥可能会被废弃,直至坍塌。还有不少因道路的拓展、河道的变化,而被拆除。肥西郊区这座小石桥即属于拆迁村庄的遗物,不可避免地被遗忘掉。
昂云认为,古桥不仅仅是交通建筑物,它们的身上往往附着人文历史和传说故事,既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地方物化了的历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客观环境制约,古桥正逐渐消亡,令人痛心。“对于这座古桥,亟待有关方面加强调查核实并保护。”昂云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