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埇桥,开创五大发展新局面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7 年,宿州市埇桥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埇桥,保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实力再创新高、民生再建新业、美誉再添新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今年是埇桥区打造“五个埇桥”新征程的奋进之年,该区将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乡村振兴为重点,主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开创建设“五个埇桥”新局面。

关键词:协调发展

激发均衡潜力,集聚融合活力

2017 年,埇桥区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85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38 亿元,增长13.4%。主要经济指标中,总量6 项均保持全市第一,增幅3 项第一、2 项第二(10 月份数据)。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而2018 年,该区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

埇桥区城市风貌

埇桥区城市风貌。

2018 年,埇桥区将坚持脱贫摘帽,激发均衡发展潜力。同步提升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均衡发展。加快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完善贫困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整合扶贫和项目资金,发挥产业扶贫实效,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构建防范返贫机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

坚持园区升级,集聚融合发展活力。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园区集聚优势,实现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 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0 个,新投产项目33 个。

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强埇桥经济开发区与徐州高新区、矿大科技园无缝对接,提升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发挥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位优势,聚力发展纺织服装、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东部产业新城。立足建成皖北最大的家居板材基地,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制定园区权责清单,优化园区服务流程。整合园区经营性资产及资源,统一划入相关区属国有企业,增强投融资能力。支持利用资产证券化、企业债等融资工具,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孵化能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

关键词:创新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展现创新魄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六个集中”,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更具韧性和活力。2017 年,该区新组建扶贫局、城乡规划局、重点工程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等机构,分工更加精细、责任更加精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作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推进农村“三变”和土地“三权分置”试点,拓展“劝耕贷”、农地抵押贷款等金融支农广度,发放贷款2.08 亿元。入选全省农业保险扩大试点区。组建7 个教育集团,均衡配置城区教育资源。实施“三馆一院一校一中心”等6 个PPP 项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

埇桥区光伏发电照亮万家脱贫路

埇桥区光伏发电照亮万家脱贫路

2018 年,该区将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清单、收费清单、负面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动态管理制度,推动政风转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促进网上服务平台深度融合,完善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三权分置”“三变”改革,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深化社会各项改革。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城区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纵深发展。推动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市场化、公司化运行,增强国有资本市场运营能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保障有力的财政预算、国资监管、资金扶持体系。实施建设用地供给制度改革,建立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完善批后、供后监管机制,实现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再利用。

关键词:开放发展

坚持工业强区,提升开放能力

今年,该区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实施“工业集聚三年提升计划”和“三百工程”,深入落实“3111”工程,常态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推动工业集群集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新增规上企业30 家,力争上市、挂牌5家。抓牢首位产业培育。推动首位产业向优势产业、优质产业转变,在专项资金使用、土地指标供应、财政奖补等要素保障和优惠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努力探索“首位产业—首位产业园—首位产业群”的发展路径。以TATA木门、鸿正服饰等企业为带动,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构建全产业链条,首位产业产值突破180 亿元,新增规上企业15家。

环境整治 -

环境整治让城区更美丽。

扶持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制造强区,设立5000 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和设备,重点推进龙华机械、禾田生物科技等40 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0 亿元。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参股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 家,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 家。“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完成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紧盯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新业态新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面向龙头企业、央企、国企,重点招大引强、招强引链。

关键词:绿色发展

坚持环境优化,彰显绿色魅力

该区一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努力改善城区面貌,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今年将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明年是棚户区改造“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的最后一年,重点实施人民路沿线、道东区域等改造项目26个。大力推广绿色装配式建筑模式。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城区公共配套设施。健全城区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退出机制,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新建金海二路游园,提高康居苑、铁路运河等4 个游园建管档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扩大“三大革命”试点范围,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持续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完成11 个省级、3 个市区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启动206 国道(南外环至蕲县段)、306 省道墩阜路(淮河东路沱河桥)等工程建设。

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达到市控目标。开展工矿废弃地治理,加快矿山修复,推进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

关键词:共享发展

坚持民生保障,专注共享定力

该区今年将继续坚持以发展促民生,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完成惠民实事,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加速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打造西关振兴、南关观园等精品主题示范社区,提升永安大许等民俗馆、乡贤馆,完善城乡文明共建格局。启动三中新校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争创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加快建设“三馆一院一校一中心”项目。卫生园区建成投入使用。持续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健全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全覆盖网络,提升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广泛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征兵和双拥工作,区人武部新址开工建设。推动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红十字、共青团、老干部、对台、档案等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源头治理,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化解疑难信访案件。强化“七五”普法宣传教育,抓好道东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区法治教育基地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依法治区。开展校园周边治安、食品安全等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深入推动“平安埇桥”创建,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加强隐患排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继续做好惠民实事。在认真完成33 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办10 件惠民实事:改造完成5 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2 座城区老旧公厕;新建改扩建小学、幼儿园10 所;建成74 个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完成52 座敬老院消防设施改造工程;建成贫困村道路160 公里、非贫困村道路236 公里;实施农村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000 盏;实现306 个村应急广播全覆盖;新建自来水厂6 处、管网延伸2 处,解决17.0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4 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10 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