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一个三岁的孩子被狗袭击,情状惨不忍睹,送到医院缝了一百多针,到现在也没找到狗主人,狗也不见了。
这件事在我的朋友圈里刷了屏,所在的几个本地群也大多在谈这件事,义愤,且悚然,谁走路上不是时不时地碰到个不牵绳的狗,有的狗狗有疏离感,远远地看着陌生人还好,有的狗狗或者狂吠,或者呼啦扑上来,别说孩子,大人看了都怕。咬人的这只狗,后来就不见了,即便是流浪狗,它能够丢失,想来主人当初也没认真牵绳。
然而,还是有一种奇怪的声音混进来了,我看到相关新闻下面的评论里,点赞最多的,居然是这样一条:“明明是小孩过来逗狗的,家长也不管管,家长责任最大”。
说这话的,有的是极端爱狗人士,他们说什么都不奇怪。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家的狗不咬人”,要是真咬了,他们就会脸色一变:“谁让你离我家狗那么近?”更有甚者,还有让受害者反省的:“为什么我家狗不咬别人就咬你?我家狗是认识好人坏人的”。
对于这类人,没法以常理说,不养狗他们也是坏人,是开车时会加塞抢道的那类人,养狗,不过是让他们的低素质更加凸显而已。
还有一类人,并不养狗,但也这么说,他们是习惯于要求别人做完美受害者的一类,旁观所有的伤害事件,他们挑剔的目光总是落到被害者身上而不是施害者身上。
比如说,女孩被人强暴,他们会说,谁让你穿得那么少,又回来得那么晚;有人开宝马被人打劫,他们会说,谁让你那么张扬来着;就连前段时间江歌日本遇害事件,也有人指出,江歌自己也有责任,谁让她对别人的事情渗入度过深——可是,并没有证据证明,江歌不是躲不过而是主动将这个事儿揽自己身上的,看客们如此着急且不顾事实地发言,实在是太喜欢在受害者身上找毛病了。
再说回孩子被狗咬伤这件事。我们常常怀念过去的时代,孩子们或是三五成群地呼啸而过,或是三三两两地自己去上学,什么时候起,这样的景象已不再,各种机动非机动车乱窜,不牵绳的狗狗乱跑,家长确实不能不将孩子看紧点。
但是这种话作为善意的提醒可以,追责则不行,因为,家长需要看紧孩子,是建立在“环境太糟”的前提下,如果狗狗都能够牵绳戴笼,孩子大可以在小区里自在地奔跑,家长也用不着步步紧跟,这种糟糕的环境,已经挤压了大人和孩子的自由,再将“小安保”等级提到极限,这个世界就别想好了。
但也不是特别难理解,要求别人做完美受害者的人,不是坏,也不是傻,这其实,是一种最咄咄逼人的怯懦。
看到恶性事件,谁都难免产生一些代入感。勇敢的人感觉到出手的必要,不能让这世界每况愈下。怯懦者,并不敢“强求”施害者改变,他们觉得坏人太强大了,根本不敢蚍蜉撼树,他们本能地想到,怎样才能不碍着施害者的眼,给人家让出更宽敞的路。
他们会本能地去看受害者的所作所为有没有瑕疵,如果有,他们就放心了,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并且能够做得更完美,那么,就能完美地躲开各种伤害。
这样想,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单单只是想一下,并不能缓解这些人内心惊涛骇浪般的恐惧,他们要张扬自己的观点,要普遍寻求认同,当所有人都觉得受害者自作自受罪有应得,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认为,完美的自己,一定是安全的。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鸵鸟行为,首先你无法做到完美,不管你有多么当心,一旦出了事,总有一些细节,可以被下一拨对“完美受害者”有执迷的人视为瑕疵;再者,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比如说时刻把小孩抓在手中,注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永远保守,永远草木皆兵,会不会疯掉?
就算你做不到勇敢,也可以保持沉默,大声要求别人做完美受害者,其实是一种假装成强悍的怯懦。
作者 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微信朋友圈转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