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说| 不年轻的人都在星巴克做什么呢?

早晨起来看陈季冰老师发表在“冰川思想库”上的大作《瞧!那些坐在星巴克里煞有介事对着手提电脑的年轻人》,忍不住笑出声。

在这篇文章里,陈老师作为中年精英,对年轻人泡星巴克感到不解,于是有人告诉他,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摆POSE装范,陈老师对此未作评论,但能感觉到他是同意的;第二种是“工作场景需要变化”,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需要星巴克那种闹哄哄的气氛当背景音乐,陈老师虽然觉得有点病态,但也很快被说服,并且盖章认定,这种说法非常有说服力。

唯有第三种“客观条件所迫”说——即,虽然世界之大,但限于种种条件,都不如星巴克能容得下一只工作着的笔记本电脑说,陈老师有点接受无能,说:“眼下至少在上海这种城市,符合上述要求的公共空间并不少,为何非得去星巴克?最重要的是,那是个需要花钱的地方,而且它的咖啡并不便宜。”

同样是不再年轻的人,我倒比陈老师更理解那种限于现实条件不得不去星巴克工作的人,因为我经常这样做。

一般说来,我都是在家写稿,但有两种情况,是没法安生在家待着的:

一是楼上装修。其实我住的这个小区交房都快十年了,但时不时的,还是有左邻右舍装修,通常都是二次装修。这或者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当下房市的活跃,年轻人是刚需,中年人是改善刚需,房市上换手频频,而由于我们的装修时代性太强,加上质量一般,保养不易,只要换手必然要重新来过,于是三天两头有电钻电锤声轰炸,只好慌慌慌张躲进星巴克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送娃去兴趣班,兴趣班一般是一到两个小时,这个时间,回家浪费时间,逛商场更浪费时间,若赶上欠了紧急稿债,是分秒必争时候,更是浪费不得。好在现在的兴趣班都很赚钱,有不少开在高大上的商场里,而星巴克,眼下已经成shopping mall的标配,到星巴克写稿,就成了唯一选择。

要问为什么非要到星巴克而不是别的咖啡馆,我要纠正陈老师一个印象,星巴克如今真的算不上贵了,就我生活的三线城市,本土的咖啡馆都并不比星巴克便宜,可能他们会说自己是研磨的,但我这种咖啡盲,不过是想就近找个地方坐下来,自然不肯在这种事上花功夫。所以我实在是被生活逼到咖啡馆里去的。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在星巴克工作,谈不上什么范儿,人那么多,那么嘈杂,哪有什么高大上或优雅可言,我自己也是灰头土脸地背着双肩包直奔某个座位,头也不抬地敲上半天,看看时间到了,收拾了东西走人,星巴克不过是马不停蹄的奔忙中的一个点。

当然,偶尔,也会突然想起,在少年时的想象中,咖啡馆这种地方,总会引起某种浪漫的遐想,跟约会啊,邂逅啊有关,要打扮得美美的才能坐进去。现在变成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物质匮乏,钱要花在刀刃上,没有点重要的事儿,是不能白白花这笔钱的,而现在,咱们中国人不是富起来了吗,生财之道不是多了吗?相形之下,喝咖啡就成了日常普通开销了,比如一篇稿费和一杯咖啡的钱比起来,孰重孰轻,不是一望而知的吗?

再者,现在的节奏实在太快了,过去泡咖啡馆是为了慢下来,现在去星巴克是为了更快一点,我注意到,在星巴克里,悠闲呆坐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对着一台电脑噼噼啪啪敲个不停,偶尔夹杂着谈生意的,且大多是小生意,咖啡和咖啡馆的意味都已经变了,它们早已变成我们疲惫的日常之一。

诸如此类被改变的事物还有不少,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开车回家,在某个红灯前停下来,靠在座椅上,夕阳无限美好地洒在方向盘上,那一刻,我忽然想到,这是我年少时觉得最为浪漫的场景啊,它应该连缀着许多更为美好的场景。

然而,如今的真相却是,我不过是在接娃回家,工作了一天,很累,而且是丝毫不诗情画意的那种累,脑子里还在琢磨着,晚上给他弄点什么吃的呢?仿佛凝固不变的红灯让我焦虑。

世界已经不是昨日的世界,想起那句歌词:“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天知道呢。

作者 闫红

(未经大皖和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微信朋友圈转发。)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