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十河镇大周村党委第一书记杨华: 创新发展理念 走出富民新路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 道路通了,风景美了,产业强了,游客多了,百姓富了,人均收入比周边村足足高出一万元,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提起自己主政村里28 年的成就,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党委第一书记杨华说:“算是给乡亲们一个满意的交代了。”

一切以富民为目标

大周村地处皖西北腹地,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发展条件并不突出,几年前与旅游更是沾不上边。普通的皖北小村,是怎样把旅游做成主打产业的?61岁的杨华表示:是思路的创新,是他带领并见证了大周村从传统农业村向旅游特色小镇转型走出的每一步。

1990 年1 月,杨华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干部收提留款的难题。在杨华的带领下,村里与烟草公司合作订单生产1500亩烟叶,与种子公司合作繁育4000 亩良种小麦、500 亩棉花。当年,村民人均增收500元。

“500 元在1990 年是什么概念?提留款等难题一下子就都解决了。”杨华回忆28 年前的“第一把火”说,村民增收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也增强了。此后杨华历任村支书、村总支书记、村党委第一书记,全村2000 余人都全力支持,整个大周村拧成一股绳,闯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2010 年,大周村7 个村民组合并成一个新村,被列为首批“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附近乡镇的干部提到大周村多半会说:那里的群众基础好,事情推进快。

大周村的基础为啥好,大周村人最清楚,从种小麦到种烟草、棉花、蔬菜、中药材,大周村走出的每一步,都目标明确——富民。

带头办芍花旅游节

2012 年之后,杨华带领村党委对大周村实施产业规划,通过土地流转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了七家药企前来建种植基地,解决就业2000 人,人均增收20000元。“别的村每到过年才热闹,俺们村一年到头都热闹。”村民张德兰说,大周村的青壮劳力大多在家挣钱,极少有外出打工的。

“吸引药企来建基地,本想为村里解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没想到附加值惊人。”杨华所说的“附加值”,是指旅游。2013 年春天,大周村几千亩的白芍、菊花盛开,前来的游客让大周村人应接不暇。2015 年大周村举办首届芍花旅游节,竟来了6 万人次,本来只想搞个开幕式热闹一下,结果搞大了。“6 万人次啊,挤在村子周围,没地方吃饭,没地方上厕所,没有垃圾桶,啥都没有,我们吃了没有经验的亏。但是,村民们第一次发现除了种中药材,看看花也能赚钱,村里卖茶叶蛋的一天赚了6000 元,卖纯净水的赚了3000 元,这还了得!”尝到了甜头,村民们找到杨华,来年还办芍花节。

“办可以,但不能再像今年这么办,否则砸招牌。”杨华带着村里的致富能手到外地学经验,向市里要政策,从杭州请来设计公司搞乡村游规划,解决路、水、电和厕所问题。同时,杨华又引来润耕天下、四季花海两家景观公司,围绕芍花打造景点。2016 年春天,第二届芍花旅游节开幕了。“20 万人次,是第一届的三倍还多。”杨华说。

铺好旅游发展道路

2017 年,亳州市提出“文化旅游年”战略,作为文化旅游年主打项目的“亳药花海大世界”,核心区域之一就是十河镇大周村及周边地区,赶上好政策,大周村又加强了旅游设施建设。第三届芍花旅游节,大周村南有万亩芍花海,北有万亩氧吧,东有水果采摘,西有红豆杉基地,形成亳芍花、多彩芍花、世外桃源、润耕天下、水果采摘园、儿童娱乐园等十大景点,接待游客30 万人次,拉动消费2500 万元。2017 年,大周村人均收入达28000 元,超过周边村平均收入整整1 万元。

“有人说农村的工作难干,这是没解决好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杨华说,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的农村政策,想方设法带领农民致富,用真心换来民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4 月10日,安徽省和亳州市的专家组对大周村的特色小镇设计规划进行评审。“规划是找北京的公司做的,专家组原则上通过了设计方案。”杨华兴奋地说,2017 年9 月,以大周村为核心的亳州市谯城区十河芍花养生小镇,入围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杨华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后大周村将进一步做好旅游文化,做大健康文章,让到亳州的游客都想来大周村养生。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磊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