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埇桥模式”去年助力21596 人脱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7 年,宿州埇桥区实现了17 个贫困村出列,9770 户21596 人脱贫。在2017 年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该区被认定为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埇桥区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实施扶贫基地带动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创新产业扶贫发展之路

产业项目是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埇桥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补齐产业短板,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扶贫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创新扶贫基地的建设、投入、生产、分配、管理模式,形成了政府搭桥、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产业扶贫发展路径。自2017 年以来,埇桥区共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400 万元,已建成村级扶贫基地84个,全区74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

1埇桥区光伏发电照亮万家脱贫路

埇桥区光伏发电照亮万家脱贫路。

埇桥区多方合作共建扶贫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通过在贫困村创建扶贫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与贫困村以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吸收更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共建。例如埇桥区大店镇与山东寿光奥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奥龙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园区,通过“四带一自”“一业百户”和“三变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想方设法助贫困户增收

在发展产业扶贫过程中,埇桥区十分注重引进先进现代科技。位于朱仙庄镇的宿州市仙湖花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该区首个5000 亩核桃丰产示范林扶贫基地,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贫困人口100多人就业。

实施联合共赢模式。去年以来,埇桥区已投入7.56 亿元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农旅结合的联合共赢方式,使全区形成了“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实行统一入园、统一建设、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营销。

创新经营分配模式。扶贫园区在经营分配过程中,由龙头企业负责生产运营,兴农公司负责牵头各村扶贫工厂组织农业生产,优先吸纳不低于用工总量40%的贫困劳动力就业。生产经营收入由龙头企业、兴农公司(或其他经营主体)和农户按“倒三七”逆向分配机制进行,即企业投资70%,农户投资30%,而收益却是农户70%,企业30%,让贫困户直接分息分利润,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投入成本。

张华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执民生工程之笔,绘乡村振兴蓝图

埇桥区加大环境、道路、产业等方面投入,夯实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基础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以来,宿州埇桥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快速推进民生工程,着力在环境、道路、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狠下功夫,夯实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基础,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蓝图。

数读:农村电商

实施电商振兴乡村工程,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设立5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举办培训班31 期5231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7 人,涉及71 个贫困村。组织开展网店孵化,孵化各类网店150个。

3埇桥区贫困户小额贷款签约现场

埇桥区贫困户小额贷款签约现场。

数读:危房改造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条件。2018 年,该区危房改造民生工程计划改造2600 户,截至6 月底,完工4570 户,完工率175.8%,让居住在危房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 类重点对象以及其他贫困户就地就近住上安全房。

数读:三大革命

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区、乡镇、行政村、自然庄四级农村环境网格监管体系。目前,该区共投入车辆、机械27062 台次,94105 人次,清理沟渠汪塘48.8 万方、柴草秸秆40.3 万方、畜禽粪便11.7 万方;拆除旱厕10957 个、破危房屋15.2 万平方米、畜禽圈舍11559 个、私搭乱建8.7 万平方米,完成自然庄环境整治201个。

数读:美丽乡村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发展乡村旅游。该区先后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中心村41 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23 个,开展自然庄环境整治1134个,打造“魅力沈圩”“甜美关湖”“徽韵付湖”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连续四年蝉联“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荣誉称号。

数读:路网建设

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15.7 千米,快速推进贫困村道路项目建设。实施“路长制”,确保县、乡、村三级公路有人管、有人养,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建立“区、乡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城区发往乡村的所有货物可在24 小时内送达。

余明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最温馨的扶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省级科技扶贫项目三里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坐落在埇桥区大店镇三里村,项目占地40 余亩,自2017 年初建成使用以来,积极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贫困户寻求一条科技扶贫的致富路。

顶着炎炎烈日,在三里村扶贫基地,省农业科技学院园艺研究所的专家正在给农民现场培训。认真听专家讲解的三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利道,因孩子重病花光了家中积蓄,夫妻二人整日为生计及医药费发愁,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差。

2017年初,在三里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垫资下,张利道承包了6 个大棚,掌握了多种瓜果种植技术。张利道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的西瓜、辣椒、莴笋,纯利润达到6 万元,在脱贫的同时掌握了种植技术,真正体会到科技扶贫带来的甜头。

为了帮助像张利道这样的贫困户学会种植技术。三里村建成了科技孵化园、自主创业园和就业务工园等3 个瓜菜园区。其中,科技孵化园起到了示范作用,贫困户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自主创业园起到了带动的作用,村里建了2 座集体温室大棚和22 个多层覆盖扶贫大棚,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11 户贫困户种植瓜菜;就业务工园则采取入股分红、提供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实现了项目、资金、人才的“三同步、三落实”,真正让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韩伟  李娜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最绿色的扶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今年5月以来,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种植的杏树进入成熟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和旅游。这个村有万亩荒山,已绿化种植各种杂果5000 亩,每亩产值超过5000 元,每年给村民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这种集特色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今年以来,埇桥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所有的林业项目全部向扶贫领域倾斜,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带动了众多的贫困人口增收,为全区脱贫摘帽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悉,埇桥区利用产业基地、集群模式、特色种养、林下经济、生态护林等五大林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其中,结合长江防护林工程,建成仙湖花田核桃丰产林示范基地5000 亩,同时在林下种植菊花、白芍、板蓝根等中草药,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以首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为依托,通过公司化运作,联合果农,将栏杆镇韩村、段楼等10 个行政村统一纳入示范区管理、规模化种植,建设深加工工厂,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此外,区林业部门把发展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作为林业扶贫产业重点,采取大户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方式,带动贫困户70 余户参与种植,贫困户实现增收近10 万元,每户增收1428 元左右。

张成伍  郭秀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最甜蜜的扶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关湖村是埇桥区永镇乡唯一的贫困村,人多地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该村在甜叶菊产业基地和旅游扶贫的带动下,做起了“甜蜜的事业”,2017 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 万元,顺利实现整村“出列”。

2永镇乡贫困户在甜叶菊专业合作社务工增收

永镇乡贫困户在甜叶菊专业合作社务工增收。

甜叶菊叶子富含甜菊糖苷成分,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是食品及药品工业的原料之一。关湖村两委班子针对村民种粮收入不高、致富乏力的情况,经考察锁定了甜叶菊种植发展项目,从一开始成功试种30 亩,到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现已发展到6800 多亩,并逐渐形成群富、利群、长兴、天一等6 家集种植、育种、销售为一体的甜叶菊专业合作社。其中,利群甜叶菊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甜叶菊亩效益突破7000 元,1100 亩育苗基地,亩效益达到50000 元。群富甜叶菊专业合作社的秧苗及加工产品畅销国内10 多个省市以及8 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在甜叶菊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关湖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打造“春游连片油菜花海,夏观曲水风荷之光,秋赏红果枝头之恋,冬饮梅花煮雪之浆”的四季之景。

2017 年,关湖中心村知音园景区成功申报AAA 级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 万余人次,营业增收20 万元,盈利4 万元,带动31 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

于邦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