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最近天比较热,龙虾更比较火,几乎是一天一个价。”8月2日,记者来到“鸡鸣听三县”的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当地扶贫养殖产业基地负责人马广跃告诉记者,水塘里的龙虾四五点就被前来收购者抢购一空了。“现在几百里的水塘里,不仅养殖的泥鳅、龙虾都供不应求,眼下还150亩优质螃蟹。”利辛县扶贫局负责人表示,这里西淝河畔,多年来河水没有受到污染,这里的螃蟹不用放到湖里洗个澡,就胜过一些知名大闸蟹。
据介绍,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发展淡水养殖产业以来,不断帮助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宋圩村扶贫养殖产业基地与13户贫困户家庭签订了常年劳务协议,繁忙时可带动70多人同时短期就业,贫困人员长期务工的每年工资性收入可达1.2万余元,短期务工也可实现每人每年增收5500余元,同时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23户贫困户62.5亩土地,每年可为23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共计5万元,有效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
宋圩村是利辛全面脱贫攻坚一个点,利辛县2014年至2017年,累计实现70830户、173301人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连续两年在亳州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成效考核中位列“好”的等次。目前全县未脱贫人口16550户36519人,贫困发生率2.3%。
“现在看养殖效益还是不错的,前景看好,产品远销上海、天津等地。而我刚来这里时,准备是在这里种植中药材的。”亳州中级人民法院到宋圩村挂职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健告诉记者,2017年5月,他来到这里,刚开始认为,亳州是全国有名有中药材集散中心,看到这里肥沃土地,立即就想到种植中药材。然而,这里是西淝河畔,当地茨淮新河南岸,地势低洼,有天然的优质水源。于是,整理低洼地成水塘。挖出出的土,堆积在水塘周围,种植南瓜,也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并优先吸纳贫困户来这里务工。
采访中,冬瓜地里一些工人头正顶烈日在系冬瓜。村干部告诉记者宋丽正是吸纳的贫困户中的一员。记者见到宋丽时,她戴着帽子,腰间系着彩绳,行走在瓜架之中。她将正在生长的瓜藤用绳子绑在瓜架上,牵引瓜藤往瓜架上生长。此外,就是负责育苗和地间的除草工作。
据了解,宋丽的丈夫患病不能行走,孩子还在上学,所以经济重担压在了她一人身上。如今她在瓜地干活,能收获每天80~100元的工资,而其它季节也可以在鱼塘干活,加上她平时在村里做保洁工作的工资,平均每月能获得近三千元的工资。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当地还进行了一定的资助。
据了解,利辛县1965年建县,国土面积2005平方公里,人口172.19万,辖23个乡镇、1个经开区、361个村(居),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在板集煤矿和电厂建设前,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财政收入长期低位徘徊。
同时,利辛又是人口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1%,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勉强维持温饱,加上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等因素,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017年被列为全省深度贫困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433户、200136人,贫困发生率13.08%。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省委“六看六确保”“七个不落、一个不少”的总体要求和市委“七句话”的工作部署,扎实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覆盖。2014年至2017年,累计实现70830户、173301人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连续两年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脱贫成效考核中位列“好”的等次。目前全县未脱贫人口16550户36519人,贫困发生率2.3%。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振宇 摄影报道
请输入验证码